在申城,美丽乡村,美在哪里?起码——宜居的,环境好;富裕的,物质丰富,精神更不贫乏。
2014年,申城开始美丽乡村建设。迄今,扮靓美丽乡村,劲儿,还要往哪里使?
昨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启动2017年新农村建设专项监督。不妨听听来自专项监督的“扮靓思路”。
先看村庄改造。
截至2016年底,申城共在785个行政村开展了村庄改造,累计受益农户超过50万户,达到规划建设总量的2/3。其中,浦东新区从2010年开始实施“村庄改造五年行动计划”,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实施了“八大建设”——农村道路改造、桥梁改扩修、河道综合整治、污水治理、低水压供水管网改造、公建配套设施完善、村宅综合整治和村庄绿化。2014年底,浦东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域的212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改造任务,率先全市完成广覆盖、保基本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五年建设项目总投资达68亿元。
2016年起,申城村庄改造列入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管理。迄今,沪郊农村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路平、桥安、水清、岸洁、宅净、村美——改造后的农村,就要呈现出这样的新面貌。
2017年至2020年,申城还需完成25万户农户村庄改造任务,平均每年推进5-6万户。为此,申城将严格按照年度计划推进,保障各级专项资金落实到位,确保项目落地实施。同时,依照“规划为先导,农林水联动,宅田路统筹,整区域推进”的思路,村庄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环境整治、污水处理,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性建设项目的整合,也在大力推进中。
再看乡村产业发展。
青浦朱家角镇有个张马村,2014年开始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好了,就跟着发展起了寻梦园香草基地、蓝莓特色水果基地、农情园基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四大产业基地,又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张马村只是美丽乡村中的一个。在申城,美丽乡村建设,就要让村庄环境大幅改观,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其间,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林水行动计划有机整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逐步淘汰了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了养老、休闲、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动力。
这样的新动力,生发的一种结果是——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和城乡统筹,郊区百万农民由此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再看,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和乡风文明新风培育。一方面,积极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元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修缮农村历史民居,彰显乡村人文魅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普及、思想教育、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
在美丽乡村,家训上墙、村规民约修订、自治管理,最终要实现的是:“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
就这样,在申城,服务于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打造美丽乡村,有一根看得见的主线——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2020年,申城将累计形成100个左右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建设模式,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
这样的引领,前景如何?
今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谈到新农村建设,来自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的全国人大代表孙跃明与总书记有一段有趣对话——
孙跃明:奉贤的文化传统一贯敬奉先贤,如今要用家风家训、村规民约带动淳朴民风,让乡亲们见贤思齐,让精神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总书记:这就是“奉贤”的意思吗?
孙跃明:是的,相传孔子高徒言偃曾来过,奉先贤,就有了“奉贤”。
总书记:乡亲们收入怎么样?
孙跃明: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村里3/4的人家都盖起了小别墅。
最后,在自豪之余,孙跃明没忘带话邀请:“乡亲们盼着总书记到村里来看看!”
你看,建设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多重要;不然,怎么有底气邀请总书记来看看上海的美丽乡村?
一年之计在于春,美丽乡村,撸起袖子加油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