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期间,“中国声音”响亮。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研究中心原主任姚云竹、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主任周波和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朱启超分别进行了精彩发言。
带头践行亚洲安全观
在以“安全合作新模式”为主题的会议上,中方代表团团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以《践行亚洲安全观 加强地区安全合作》为题进行了发言。
何雷首先对当前亚太安全形势做出基本判断:当前亚太地区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和平与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地区热点和争议问题基本可控,促和平、求稳定、谋发展是多数国家的战略取向和共同诉求;与此同时,地区安全问题日趋复杂多元,传统热点问题时有升温,非传统安全领域新挑战层出不穷,对地区稳定和繁荣构成严重威胁。
何雷指出,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为破解国际关系中的“安全困境”,构建亚太安全合作的新模式,维护亚太持久和平提供了崭新思路。
在这样的理念下,中国正在加强亚太安全合作的实际举措。“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并带头践行亚洲安全观,始终是国际和地区安全的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他认为,亚太地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已经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中国提出并践行的亚洲安全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为亚太安全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
美朝应回到谈判桌上来
“我首先要说明,中国所处的核环境是最为严峻的。”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研究中心原主任姚云竹在“亚太地区核威胁”主题会议上的开场白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国的14个陆地邻国中,有四个是核武装的国家。”
由于会议主办方要求与会者集中讨论朝鲜半岛核问题,姚云竹在会上谈了三点看法。
首先,朝鲜半岛早在朝鲜进行核武器开发之前,就一直存在核危险。美国和朝鲜是主要的矛盾方,也是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方。
其次,中国是半岛安全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半岛核武器化不断发展,是对中国安全的严重危害。
第三,在朝核问题上,中国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以利益攸关方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半岛核问题的解决。中国政府近期提出的“双暂停”建议,是推动美朝回到谈判桌的第一步,应该得到有关各方的积极回应。“中国对各方的建议性意见,都持开放的态度。”姚云竹表示。
四点建议避海上冲突
在“避免海上冲突的实用措施”主题会议上,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主任周波发言指出,“由于历史原因,亚太国家之间存在海上领土争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国家同两个以上的国家存在海上领土争端。所以没有必要一提海上争端就说南海,就谈中国同部分东盟国家之间的海上领土争议。当前,东海和南海局势总体稳定。各国都不希望激化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亚太地区并没有爆发海上大规模冲突的现实威胁。”
周波阐述了中方的四点建议:第一,要始终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第二,减少和避免采取被对方视为不友好、甚至敌意的近距离军事活动。这是避免海上冲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第三,要严格尊重国际公认的规则和各国签署的有关规则。第四,进一步鼓励亚太国家在相互之间开展避免海空威胁军事行动的对话和演练。
共同应对安全挑战
人工智能对于防务领域将带来什么影响?又将产生哪些安全挑战?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朱启超在“新兴科技对国防的影响”主题会议做了发言。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防务能力的同时,有理由对人工智能保持审慎。”朱启超建议,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共同思考应对人工智能爆发时代的国际性安全挑战。首先,军事大国和技术强国应体现责任担当,利用智库力量平台,组织一点五轨或二轨层面安全对话,加强信息交流分享,评估安全挑战,预防主权国家误判和非国家行为体蓄意攻击所引发的战争风险。其次,各国防务部门加强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优势,务实合作,让人工智能扮演和平天使。再者,国际机构组织专家研究人工智能驱动的武器滥用所引发的责任追溯问题,并在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中给予体现。
特派记者 吴宇桢 (本报新加坡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