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
安宅,安稳、舒适的住宅。正路,方向正确、宽阔平坦的大路。有安宅不住,让它空着,有正路不走,让它闲着,是可悲的。而居住于安宅,行走于正路,士人高尚的追求便有了完备的基础和条件。
前文讲仁为道,本文继续。说的是此道是人的立足之地和安身之所。仁为宅,是个比喻,便于理解。人皆期望有个安稳、舒适的家,而担心居无定所、流离失所。孟子告诉人们,仁就是人的最好住所。仁宅是抽象的,故人也不是说肉身,而是指人心。“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按孟子性善的认识,自然亦可说心根于仁义礼智。安宅里的心,才是泰然、平稳的心,才是健全、健康的心。漫无目的、无家可归的心,住在残垣断瓦、透风漏雨破屋里的心,永远是惶恐或躁动的。
孟子反复强调这个意思,在《告子上》又明确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同时比喻说,鸡和狗走失了,人们知道去寻找,自己的本心丧失了,却不晓得去寻求,真是可悲呀。岂止可悲?丢掉本心,忘记初心,方向迷失,错误加身。
人是社会人,不会不与外界交流。于是,说话、办事就应该有原则,有方法,即“由义”。义,事之宜也。由,顺也,从也。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选择决策,均须考虑是否应该,是否合适,是否妥当。恰如判别前进路径,不仅不能南辕北辙,而且还要分清正路与斜路、大路与小路。
“正义”一词的意思,本就包括在古代的义之中。事之宜的扩大、升华,必然是国家的道义、正义,社会的公正、公平,世界的合理、有序。
“居仁”“由义”本质上是一回事,即仁必然导致义,义自然由仁派生。仁人志士懂得这个道理,且身体力行,那么他们就有了基础,有了条件,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施展身手了。
然而,仁者不会时时、处处、事事正确,可能说错话,办错事,选择不当,决策失误,产生种种“未宜”。这很正常。重要的是:其一,仁者要清醒,自己并非全知全能,当意识到或被证明自己失误时,要勇于承担,吸取教训;其二,他人对仁者不能求全责备,要看本质,看全局,看发展。
自孟子始,仁义成为一个固定词汇,流传千百年。鄙人几十年前常听北方农村不识字的大爷大娘说“某某仁义”,夸某人或善良,或诚实,或守信,或宽厚。仁义这样的大雅之言,早已是众人尽知的民间口头语。顺带说明,此口语仁字读音重而长,义字读音轻而短。语音强弱细究起来亦颇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