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孩子向前走
张 弘
  张 弘

  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一个孩子向前走,他看见什么,他就成为什么。他最初的看见,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上世纪70年代末,我诞生在虹口区。睁眼看见的,是全国最大的一片石库门居住区——浙兴里。200多幢整齐的红砖房、一道道黑漆门,如果是在这个时节,很多天井里会伸出粉白相间的夹竹桃来,那是我最早认识的花。

  每天早晨,唤醒我的是女高音歌唱家钱曼华“咿咿咿啊啊啊”的练习声,她家的后门正对着我家的天井,她在三层楼晒台上开始练声,姆妈便来唤我:起来啦起来啦!一样的太阳,照亮歌唱家的嗓子,也晒进你的被窝,莫负光阴啊!

  然后去上学,弄堂口的溧阳路第三小学。

  那真是“就近入学”啊,从家门口跑上50步,就冲进了教室。出早操,干脆就是在弄堂里排队,队伍蜿蜿蜒蜒,排回到了家门口,一扭身,就可以看见外婆笑眯眯地倚在门口。学校是由住宅改建而成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破落”。头一天上学,我带回了一身上下的蚊子包,姆妈数到近100个时,再也忍不住了,心疼地拉起我去找老师。但就是在这么一所小学里,我几乎读到了每一个幸福童年都应该读的经典好书;也是从这所学校里,姐姐和我先后考取了有“神仙学校”美称的上外附中(竟也在虹口)。

  浙兴里和学校有解不开的缘分,随便敲开一扇门,必然会居住着一位老师。我自家有一位教语文的姆妈,楼上则是复兴中学的物理老师,隔壁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数学老师,再隔两个门牌,又是一位历史老师。有一年《童话报》上刊登一整版的百科知识竞赛,我和楼上的几个小伙伴凑了半天还有几题做不出。姆妈于是带领我们小螃蟹一串去拜访四邻,一间间亭子间、后厢房、晒台假三层没少跑。难题解决了,另还有一个大开眼界:每一位老师的家再寒酸,也是堆满了书,仿佛世界上所有的难题,都能在阿拉浙兴里寻找到答案。

  因为教师住家多,这里的孩子就特别有福气。夏夜乘凉,橡皮水管哗啦啦一冲,暑气便吓得四散,躺椅板凳于是纷纷摆出,就有人提头:某某家的小朋友,给大家讲个故事!长长的弄堂成了超级舞台,从东头到西头,都是观众,永远不缺鼓励的掌声。我最拿手的《神笔马良》就是那时候练出的,一边讲故事一边仰望夜空,感觉世界真是无穷美妙啊,可以让我任意挥洒。

  有时候,我们也过马路去散步消暑。每次路过瑞康里的时候,姆妈总会和我说:这里住着一位叫“林放”的老人,他办了一份全国响当当的报纸,就是我们每天看的《新民晚报》。浙兴里还流传着“马路对面”林放的传说:国家分配给他新公房,他不去住,说要在弄堂里接地气。单位派小车来接他上下班,他也不愿,而是自己去挤公交。结果挤车皮夹子被偷,他就用黄板纸裁剪了一个同样大小厚薄的,放在裤兜里,专候“三只手”。果然有一天,“皮夹子”又被摸走了,林放回家拍手庆祝,乐得像个孩子一般……

  这个马路对面的老人,如此可爱可敬,成为我童年记忆里一个神秘的传奇。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我的第一选择是新民晚报。入报社第一天,看到老社长赵超构(笔名林放)的照片,眼泪夺眶而出。虽然我早已不住虹口浙兴里,可是这“最初的看见”,果真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长长久久。

  十日谈

  我与虹口的情缘

  书店是城市不可替代的气质符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汽车周刊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咳嗽
“仁,人之安宅也”
文化杂咏·黑猫
东京审判未曾述说的故事
初夏嫣然
一个孩子向前走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一个孩子向前走 2017-06-14 2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