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就像那首老歌里唱的,“你曾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不经意间,自己本科毕业已经整整十年,期待中的十年之约也将如期而至。当同学们在微信群里感叹青春不再的时候,借由大家留下的通讯地址,我发现同学们几乎都留在了毕业后第一次就业的城市,多数人更是从母校毕业后,就在这座城安家立业。
无论是面临报考纠结的高中生,还是不知道诗和远方哪个更重要的大学生,高三毕业那年和大学四年结束时的两次选择,多半决定了很多人一生的轨迹。毕业去哪儿,显得至关重要。
还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发生在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让这句话显得目光短浅。而现在不少毕业生口中,又流传出“宁要大城床,不要小城房”的社会观念。这样的矛盾,凸显出城市格局巨变对人们择业求职产生的影响。
与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不断收紧应届毕业生落户指标相比,诸多二三线城市正在开展一场竞争激烈的“抢人大战”。武汉谋划“双百万”计划——“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成都大力实施“蓉漂”计划,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
一边是一线大城市落户成本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一边是二三线城市逐步增加的就业岗位、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甚至还有不少“城归族”选择返乡创业,把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个人理想完美结合在一起。
你愿意接受挑战,在人才济济的大城市拼出一条路,没错;你愿意回到老家,陪伴父母身边,扛起家庭的责任,为小城建设贡献光和热,没错;你愿意到创新发展的新兴地区,见证第N个新硅谷的诞生,没错;你愿意在留住乡愁的同时,把青山绿水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金山银山,更是没错……值得高兴的是,毕业去哪儿,这个问题有了越来越多元化的答案。这个时代的变迁,给了人们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未来不再是“华山一条路”。最好的回答来自你的选择。
说点看似是题外的话,前段时间,有人把人们耳熟能详的古代诗人的旅行足迹做了地图。在那个“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古人走过的地方竟然多到让现代人汗颜,而让他们选择“颠沛流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变动”——以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为例,虽然一生屡遭贬谪,但凭借走到哪儿吃到哪的乐观精神,苏轼还是过得很自在,你看人家是不是也觉得世界那么大,何必只在此间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