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版画唐代木刻金刚般若经卷首佛画开始算起,版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传入欧洲后的六百多年间,版画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涌现出包括丢勒、伦勃朗、毕加索等众多名家在内的、灿若星辰的艺术大师。这届“容量与张力”的主题重新转向对版画本体语言在现实语境中的发展与转变的关注与呈现,值得关注的是,丰富多彩的版画作品所呈现的不只是抽象的视觉符号和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其更重要、古老的功能是大众传播方面的有效价值。
说起传统 陈洪绶和《水浒叶子》
与油画相比,版画并不能算是完全的外来画种。版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雕版印刷曾经取得过精致高雅的成就。版画发展的高峰期,可以说上至庙堂,下至坊间,处处都能看到版画的身影。但是传统中的版画并不独立存在,它往往是作为印刷品中文字的附属进行传播的,例如宗教经卷和话本的插图。早期的版画多为佛教经卷的插图,出土的最早的辽代时期所印的套色漏印版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就是佛教经卷的插图。在商业发达的宋代,已经出现了铜版印刷,铜版画往往用作纸币和广告的附属图画说明。明清书籍出版达到高峰,版画的创作和制作也随之走向繁荣,1633年胡正言所作的《十竹斋画谱》已经可以进行套色印刷,是了不起的技术进步。这个时期的版画甚至因为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如安徽徽派、杭州武陵派及南京金陵派。
历来版画创作者多为民间画工,偶尔书画名家的绘稿也会被翻印成版画,例如陈洪绶。著名文人画家陈洪绶以人物画闻名于世,28岁时曾作《水浒人物像》40幅,影响极大。陈洪绶的朋友张岱曾在《陶庵梦忆·水浒牌》一文中详细记载此事的缘起经过:这40幅水浒人物像是周孔嘉托付张岱来向陈洪绶索画,周孔嘉家有八口人,生计艰难,欲向陈洪绶索画作售来缓解生活窘境。陈洪绶性情豪爽,常常周济贫弱,答应张岱后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画了这组《水浒人物像》。后来的收藏家将其绘稿刻板印刷,即为流传后世的《水浒叶子》。所谓的“叶子”,是古人饮酒时为助兴所玩的一种游戏,类似于酒牌或酒筹。名人绘画由此进入坊间而且广泛流传。从中可见明清之际,庙堂和坊间的版画并无绝对的壁垒,文人字画通过版画的形式进行传播,也是一种作品流通的方式。
新兴版画
鲁迅和上海的“木刻讲习所”
传统版画从审美价值上虽然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以现代艺术的角度去要求,则中国传统版画多数是作为文字的附属而存在的,并不具备独立的画种地位。现代意义上的版画,在中国的开始是晚近的事情。20世纪以来引进中国的新兴版画,始自德国,流传于英、法、俄、美、日各国的“创意版画”,即创意、画稿、刻版和拓印由艺术家一人完成,具有极强的独立性。鲁迅在1931年的《木刻纪程·小引》中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的木刻,却和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创作木刻的绍介,始于‘朝花社’……到1931年夏,在上海遂有了中国最初的木刻讲习会。
新兴版画是由鲁迅引入中国的。1931年鲁迅在上海的长春路开办“木刻讲习所”,并在左翼青年中进行倡议和培训,并以通信方式给版画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从创作方法到表现形式、制作技巧,都发表了十分精辟的见解。因此当时年轻版画家,如江丰、陈铁耕、黄新波、李桦、力群等,他们的创作受到德国新表现主义,比如柯勒惠支的影响,语言的运用往往比较夸张,画面上充溢着无可抑制的激情,如胡一川的《到前线去》,陈仲纲的《呐喊》、赖少其的《爆发》等,而李桦的《怒吼吧!中国》,更是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手法的结合,在内容上,新兴版画却紧密地联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多表达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愿望,使当时的版画在大众中有强大的感染力。因此新兴版画常常带有强烈的“人民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的标签。同时又因为木刻版画“虽亟匆忙,顷刻能办”,以及可以无限复制的特点,因此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内战争时期,年代兵荒马乱的生活与物质条件的匮乏,都使简便易行的版画成为最有力的宣传武器,出现在各种报刊、书籍以及其他出版物上,成了其他画种所不能代替的宣传必需品。
从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到鲁迅引进的新兴版画,版画语言也更多元更丰富,更具个人鲜明的特点,在中国版画的历史上,起到了转型的作用,但从其功能上来讲,则仍然是功能性居首位而审美居其次。
走向当代
徐冰与他的《析世鉴·天书》
版画真正的变革发生在1980年代。在重新面对最新的西方现当代艺术时,版画由于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较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冲击促进了版画在题材主题和形式风格以及艺术语言方面开始进行革新。新的工具材料得以广泛应用,扩大了版画品种的范围。之前的版画以水印木刻为多,而在新时期则引进了新的版种,例如现在常见的石版、铜版、丝网印,就是在那个时期引进内地版画家群体的。当时的引进者廖修平先生,此次以丝网印作品《双福》参加了2017上海国际版画展。这个时期各种表现手法的尝试,使版画突破了以写实为唯一途径的表现模式,出现运用夸张、变形、象征、隐喻等各式各样表现方式的作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宏大的历史题材已经不再是版画艺术家的关注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对新的制作技术的钻研和新的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索。
徐冰从1987年至1991年创作的《析世鉴·天书》可以说是当时这种探索到达顶峰的代表性作品。这是一件关于汉字的作品。徐冰曾说他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自己亲手刻了近四千多个伪汉字,然后采用活字印刷的方式按宋版书制作成册和几十米的长卷。这些伪汉字具有汉字普遍的结构方式,看似熟悉,其实根本无法辨识,因为它本身就是无意义的,连创作者徐冰本人也无法认读,也不需认读。这件作品从形式上来看,木版雕刻,活字印刷,古老而熟悉的制作方式,但是无法辨认的汉字抽离了文字的意义,装置在美术馆大堂里的几十米的长卷及布置在地上的册页显示出了最纯粹的象形文字的震撼和美感。
徐冰的这件作品令人记取之处,在于它开启了版画参与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版画才真正获得了独立性。上海国际版画双年展能够举办至第四届,以“容量与张力”为主题来探讨版画的本体语言,也是拜新时期以来的这种传统所致。
展览时间:11月16日至2018年4月15日
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