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带水土属性的文化也具有国家与民族的特征。
近来如潮水般涌来的百老汇音乐剧,貌似是歌舞升平的盛世娱乐,其实要看得懂、看得透这些剧目之所以是美国经典作品,必须熟悉美国社会发展轨迹。正在上汽·文化广场上演的美国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因其诞生60年来首次来沪登台,而成为音乐圈里的大事。它确实在音乐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因为它是第一部做到了“以音乐歌舞叙事”,且以悲剧结尾的音乐剧。此前,百老汇音乐剧通常只为娱人,唱歌跳舞场面漂亮视觉恢弘皆大欢喜即可。赋予一件事物“生命力”的是有意义。《西区故事》在音乐剧发展史上的价值,就在于让音乐剧有了“意义”,有了存在价值。否则,单纯歌舞秀不过是晚会节目的连缀。
但是,除了“美国街头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外,我们是否真的懂得该剧的社会价值,以及当初它为何能引发观众共鸣?这部1961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的作品,为什么还能获得第34届奥斯卡的10项大奖?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美国社会转型期,整体物质生活大大提升,来自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白人与非裔、拉丁裔等大量移民虽然同处一个空间,但是摩擦不断。尤其是当青春期的年轻人相处在一起时。哪怕是白人之间,也有着互相调侃的各种不待见,在另一部火遍欧美,但在大宁剧院正演得不温不火的百老汇近几年的经典音乐剧《泽西男孩》里,女孩问意大利裔男主角:“你们意大利人的名字是不是都由元音结尾啊?PI—ZZA?”多国后裔共处一地,还很容易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上造成天然的冲突。当时在纽约的意大利人多少还与移民至此的黑手党有些瓜葛,这在《泽西男孩》里有着充分的体现——四人合唱组里的两位成员总是在换人,在没歌唱的时候偶尔卷入小偷小盗,进入监狱走一遭。而真正给予支柱型资金支持的则是沉醉于他们歌声的黑手党大佬。所以,社会背景几乎一致的《西区故事》里,“罗密欧”托尼最后死于帮派斗争,显得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这一结局并非“洒狗血”,而是真的会在当时的纽约一隅随时发生,只不过械斗双方的一方是波多黎各人,另一方是本地白人。
相比《西区故事》在音乐剧艺术上的地位,《泽西男孩》在音乐艺术上的创新并不突出,但是该剧很好地把四季乐队(The Four Seasons)如何在纽约逐渐发迹的过程,通过这支乐队的热门单曲串联起来——这支上世纪60年代起红遍欧美的4人“男团”,为流行音乐史贡献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金曲,例如《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这支由弗兰克·瓦利和队友鲍勃·高迪欧合作的歌曲在1967年公告牌上获得亚军,迄今为止被翻唱的英文版就不低于50个,把这首曲目翻唱成中文版的歌手就包括张惠妹、蔡健雅、蔡依林、王若琳、林宥嘉……这部音乐剧之所以能够从2005年上演起至今仍然在欧美能够赢得高票房,是因为这些歌曲是如今欧美五六十岁以上老人追忆青春的共同旋律。同一年龄段的中国观众,追忆青春的共同旋律是《喀秋莎》或者样板戏。所以,这出剧目如果缺乏足够的介绍,在上海、广州、北京的巡演若能满座,那就是奇迹了。
此前,还有一出百老汇常演不衰的音乐剧《金牌制作人》在沪上演。与前两部以音乐歌舞取胜不同,这一部在结构上更接近喜闹剧——剧情的设置就是为了追求欢腾的喜剧效果。一位在百老汇靠着老年女性金主资助来制作音乐剧的制作人,正面临资金链马上就要断裂的危机,此时遇到了一个一心热爱文艺的会计。于是,制作人把烫手山芋扔给会计,并美其名曰让这位文艺青年来操盘一台剧目《滑稽男孩》(《Funny Boy》),然后一连串阴差阳错的笑话被音乐歌舞串联成一出闹剧。这部充斥着调侃音乐剧“潜规则”的戏码,暴露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剧目制作的幕后笑料以及各种映射。例如芭芭拉·史翠珊的成名之作,就是舞台剧《妙女郎》(《Funny Girl》)及其同名歌舞片。严格说来,满台笑料并不高级,喜闹剧的台词量又远远多于音乐歌舞部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如何在极速喷发的英文台词里抓住情节主线,又顾得上“滑稽男孩”这样映射的笑点,怕是要求观众具备英语六级以上与百老汇音乐剧浏览量这两个基本技能之后,才可以同步感受到——可是,知道上世纪60年代美国百老汇剧目制作的潜规则,对中国观众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音乐剧蓬勃发展的第一个井喷期,百老汇(Broadway)的原意,不过是“宽街”——对,这与身处北京东棉花胡同的中央戏剧学院附近的那条“宽街”的名字一模一样,不过就是一条“宽敞的街”。百老汇音乐剧之所以形成今天的风貌,是与其发展阶段身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人口因素而综合形成的娱乐形态密切相关的。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百老汇式音乐剧的道路呢?我们当然可以引进大量各种类型的百老汇音乐剧,哪怕荒诞、怪异、奇葩的小众剧目也可以有空没空看一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一定全盘照搬百老汇音乐剧或者所谓“汉化”这批音乐剧呢?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浩瀚、深厚、绵长、优雅的文化积淀。我们也有着“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那,就是戏曲。在戏曲光芒辐射到世界各地的同时,我们欢迎原版百老汇音乐剧以美国社会文化发展浓缩窗口的角度,让我们体会大洋彼岸的艺术人文。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让根植于神州大地千百年的戏曲演艺,走向世界舞台。
保持每一种承载历史时空的艺术形式的本土样貌,是所有文化艺术交融之前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