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雪山 挑起“崇明扁担戏”非遗传承
范洁 丁沈凯
  “一副担子、一套行头走四方,一个人、一张嘴演活一台戏。”作为上海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崇明扁担戏”的传承人,花甲之龄的朱雪山已经演了30年。钻进不足2米高、不过1平方米的戏台里,坐上高脚凳,手戴木偶套,脚踩锣钹,唱、念、做、打一人全包。

  学戏之初,父亲先将台词写下,让朱雪山牢记背诵,再手把手教他动作。木偶人没有表情,喜怒哀乐全靠肢体语言呈现,也就是表演者手指上的功夫。《薛仁贵征东》《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朱雪山反复琢磨剧目奥妙,不仅在崇明走街串巷,还挑着40多斤的担子,前往江苏启东、海门等方言相同的地方表演。“一天最多能演七八场,有10多元进账呢。”

  到上世纪90年代,伴随电视的普及,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扁担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曾经最多时的50副扁担销声匿迹,仅剩朱氏家族的6副扁担。转机出现在2007年,扁担戏入选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雪山被评为扁担戏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演出机会又多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推广扁担戏,朱雪山一边用普通话表演,一边创作全新剧目,将新时代元素融入传统戏剧,《齐天大圣来崇明》想象力丰富令人惊叹,就连演出道具也请人重新制作,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朱雪山还计划将一些动画片搬上扁担戏的舞台。

  然而,这项非遗技艺如何传承,却让朱雪山牵挂不已。近年,“崇明扁担戏”的抢救工作陆续展开,朱雪山也陆续收了一些“徒弟”,既有希望传承家乡文化遗产的本土青年,也有爱好崇明特色传统文化的“新崇明人”。不过,朱雪山也坦言,扁担戏技艺精,功夫深,对这种零散的传承仍难满意。“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扁担戏不能当主业。我希望,崇明扁担戏能像其他地区的木偶戏一样,有年轻人当成事业去钻研和继承。” 

  本报记者 范洁 通讯员 丁沈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郊野大地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0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专版
   第A24版:福彩专版
扫码关注新民晚报官方微博
郊景入画来 绘梦新时代
拆违截污 康桥重见碧波荡漾
最古老海派盆景亮相古华公园
朱雪山 挑起“崇明扁担戏”非遗传承
郊区新事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4朱雪山 挑起“崇明扁担戏”非遗传承 2017-12-02 2 2017年12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