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戏之初,父亲先将台词写下,让朱雪山牢记背诵,再手把手教他动作。木偶人没有表情,喜怒哀乐全靠肢体语言呈现,也就是表演者手指上的功夫。《薛仁贵征东》《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朱雪山反复琢磨剧目奥妙,不仅在崇明走街串巷,还挑着40多斤的担子,前往江苏启东、海门等方言相同的地方表演。“一天最多能演七八场,有10多元进账呢。”
到上世纪90年代,伴随电视的普及,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扁担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曾经最多时的50副扁担销声匿迹,仅剩朱氏家族的6副扁担。转机出现在2007年,扁担戏入选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雪山被评为扁担戏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演出机会又多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推广扁担戏,朱雪山一边用普通话表演,一边创作全新剧目,将新时代元素融入传统戏剧,《齐天大圣来崇明》想象力丰富令人惊叹,就连演出道具也请人重新制作,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朱雪山还计划将一些动画片搬上扁担戏的舞台。
然而,这项非遗技艺如何传承,却让朱雪山牵挂不已。近年,“崇明扁担戏”的抢救工作陆续展开,朱雪山也陆续收了一些“徒弟”,既有希望传承家乡文化遗产的本土青年,也有爱好崇明特色传统文化的“新崇明人”。不过,朱雪山也坦言,扁担戏技艺精,功夫深,对这种零散的传承仍难满意。“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扁担戏不能当主业。我希望,崇明扁担戏能像其他地区的木偶戏一样,有年轻人当成事业去钻研和继承。”
本报记者 范洁 通讯员 丁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