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时间是以工作日计算还是以自然日计算?《浦东新区进一步深化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方案》选择了后者,因为更符合国际惯例。这个小细节,因此具有了深意。
今年10月末,世界银行发布《2018营商环境报告》。报告中说,过去一年中,共计119个经济体进行了264项营商环境改革,以创造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并提高竞争力。其中,发展中经济体进行了206项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不光中国在做,其他很多国家也在发力,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竞争,稍有松懈,就会被抛在后面。上海提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正是因为体会到了全球竞争带来的紧迫感,也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要站得高、看得远。现有的工作做得如何,不妨和别人比一比。和谁比?和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比,和兄弟省区市的先进经验比。世界银行《2018营商环境报告》中,新西兰、新加坡、丹麦在营商友好度方面位居前三,和它们比一比,差距在哪里?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对照看一看,上海的提升空间还有多少?不仅横向比,还要纵向比。上海自身的改革进展取得了多大的成效,与以前相比营商环境改善了多少?找差距、找不足,吸取别人所长,补上自身短板,只有坚持这种对自己“挑剔”、给自己“找碴”的精神,上海才能在不断的自我改革中更有竞争力。
优化营商环境,站位要高,但姿态要低。上海的短板在哪里,要比照最高标准、先进经验,也要扎实调研,真诚倾听企业的声音。目前,上海在市场准入、企业开办登记便利度、办理施工许可等方面,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还不少。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不高、办事方便不方便,以公平、统一、高效为标准衡量上海的市场环境,哪些地方还有缺失?这些,企业都有切身体会。为企业疏通难题、解决困难,让企业有更大获得感,企业就会对上海有更强归属感。
好的要做得更好,不足的要赶紧弥补。上海必须以更高的标准自我要求、自我加压,才能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答卷,在全球竞争中不落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