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时许,从地铁海伦路站出来的乘客,一边打着寒战,一边四散着走向各自归家最后一程。然而,就是在这个路口,来自上海泰歌管线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王健、王养超、孙玉啟,在郭红云带领下,却才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们是检漏师——专门检测地下水管是否漏水的工作人员。“好冷!”像其他乘客一样,他们从车上一下来,也禁不住自言自语,但冷归冷,“温度会干出来的”,他们说着就肩背十多斤重的寻管仪包,手拿一米多长的听漏棒,从邢家桥北路到长春路,从溧阳路到四平路,三步一停五步一顿:一会儿蹲下揭开路面上的水管阀门,将听漏棒一端“顶”在水管上;一会儿将听漏棒的听筒端直接放顶着路面,贴耳于听漏棒的另一端,屏气凝神,过滤地表的各种声音(见图 罗水元摄)。
“如果听筒里传出‘滋滋’的声音,附近水管就可能在漏水,接下来再由另一人继续倾听,‘确诊’后再拿寻管仪进一步确定具体点位,误差不会超过半米。”王健介绍,由于漏水声音小,只得晚上夜深人静时作业,气温越是变化大,水管越容易漏水,他们要“扫”的马路也越多,往往从晚上10时许,至第二天早上天亮,要走15公里左右,不久前,他们就是这样在四平路崇明路发现了一个漏水点的。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