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于民间、上海书画修复圈的顶尖高手里,50岁出头的魏闻甫是其中之一。是不是真高手,市场是用脚投票的。人浪荡在江湖,几个拍卖行大佬的手机里,置顶着他的微信号,一些博物馆馆长与他私交甚密,更是收藏家们的入幕之宾。
本周,魏闻甫向记者打开了他神秘的书画修复工作室,8年前约去参观,这位文物医生谢绝了。若干小事对他的触动很大,把书画修复的绝活传下去,成了他的奋斗目的。
神秘车间的七种武器
他曾对其位于七宝古镇的工作室下了严格封锁令,七宝古镇旁的居民区,除了自己和徒弟,谁都不让进。理由是,工作室里有太多的客户隐私,要对客户负责,很多秘密不足为外人道。
魏闻甫的工作室里,一纸千金,客厅里放着一张朱红的桌,又长又阔,大约是两张乒乓球台合起。客厅里有4台摄像头24小时瞄准着工作台。这里客户的修复委托,责任重如山,不能有丝毫怠慢。工作室在一楼,阳台外缠着高压电网,别家晾晒衣服的衣架这里也有,晾的都是魏闻甫自己制作的纸张,有些纸张适合补唐代写经,有的纤维仿宋元,有的纸张是为明清书画修复准备,画到了什么年代,修复就要配上什么年代的纸来,补在虫洞上,不会有排异。
老师手里有教鞭,医生手持柳叶刀。魏闻甫手里有一根褐色的牛角“小拔子”,这根轻巧的牛角揭,不是用来穿鞋,也不是惩罚怠工的学徒,而是用来揭下墙上的晾干的画作,取下画作代表大功告成。
把魏闻甫的修复工具一字排开,实实在在的七种武器,价格算不上昂贵,都是修复师的“金不换”,马蹄刀、引线、刮壳子、烫钉、鬃刷、川蜡和砑石。魏有两块鹅黄色的砑石,踮得吃分量,面色光滑如玉,一问才知跟了他足足30年。
要给年轻人传承机会
“近年来身边多了很多医生朋友,刚一想觉得隔行如隔山,一聊,气味相投。他们救的是人,我抢救的是书画,我们是同行啊。”魏闻甫常有这样的感言。不同的是,医术在代代相传,但是文物修复这门古老的手艺,陷入后继无人的危机中。
古画修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艺,对技法要求很高,做法各不相同,清洗、揭、补、托、全是最核心的几道大工序,细分的话还有二十多道小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更要紧的是,书画修复的教授全凭现场指导,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
作为书画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魏闻甫来自中国书画修复故乡江苏丹阳马陵村,他没有进过博物馆工作,他的手艺传自上海博物馆著名修复师窦翔云。比起在博物馆和学府挂职,魏闻甫坦言,能工巧匠更乐意在江湖浪荡。业界的名声,已经求上门来的收藏者源源不断,还有很多是捧着祖传的宝贝从海外专程赶来,比起普通上班族,修复师的经济条件相对优渥。近期新闻中对书画人才凋零的报道,让他不太安定。
近期,上海高等艺术学府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令他有所思考——要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年轻一辈。书画修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人才的凋零,魏闻甫感到,有更多的责任,把书画修复这门手艺光大。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