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的蓝色星球
刘伟馨
  刘伟馨

  2001年有部BBC纪录片《蓝色星球》,令我们大开眼界,16年过去,《蓝色星球2》,再一次让我们沉浸在美妙中。4年制作,125次考察,39个国家的访问,6000个小时的水下拍摄,1000米的探测深度,被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的大卫·爱登堡,依然作为主持人,用他那苍老、略带嘶哑的声音,引领我们走进海洋。

  这是一部激发我们想象的纪录片,海洋覆盖了地球上70%的表面积,当91岁的大卫·爱登堡站在船头,娓娓讲述脚下那片大海时,我们会被吸引。如果说,16年前,当第一部《蓝色星球》还难以穷尽海洋的角角落落,那么,16年后,在新技术的协助下,这一部纪录片,让我们进入了崭新的世界。导演詹姆斯·霍尼伯内说:“海洋是我们现在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因为科学的发现和新技术,使我们对海洋下的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举例来说,最新的潜水设备不会产生声音和气泡,所以,在水里,能更长久、更近距离地观察海洋生物;全新的摄像技术,能够拍摄以前不能拍摄的画面:微光摄像机在漆黑的海底,能捕捉人们难以用肉眼看到的画面;探头摄像机用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微小生物的生活;吸盘式摄像机则以居高临下的视角观察海洋的情况。

  这部纪录片分为7集:同一片海洋、深海、珊瑚礁、深蓝海洋、绿色海洋、海岸和我们的蓝色星球。从热带温暖的海洋,到极地寒冷的水域,从暗无天日的深海,到色彩绚丽的珊瑚礁,从广袤的远海,到充满生机的海底森林,还有聚集在海岸线的各种动物,几乎涵盖了所有方面。

  在欣赏这部纪录片时,我们首先想到了“美”,这是一个美的世界,随便挑选一帧画面,都让我们赏心悦目。那海浪,在慢镜头中,缓慢却有气势地翻卷;那海豚,腾跃的姿势,自如、潇洒;珊瑚礁,世界上四分之一已知海洋生物的家园,色彩如此斑斓;北极圈,极光里的冰川,白色耀眼;深海里,酷似外星人的生物,在黑暗中,释放出一圈圈的蓝光;海藻森林,繁茂地生长……其次,我们想到了“新”,新的发现。在澳大利亚大堡礁,一种叫猪齿鱼的生物,颠覆了我们对鱼类智力的认识。它用嘴叼着蛤蜊,一次又一次砸向珊瑚凸出部位,以便砸开取肉吃。它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精确的技法,让我们相信,这是一条会使用工具的鱼。远程摄像探测器发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生物——空灵狮子鱼,生活在水下8000米处,目前人们尚未发现其他鱼类能在这么深的地方存活,深海很有可能是地球生命的源头。再次,我们还会想到“奇”,宽吻海豚为什么总用身体去摩擦珊瑚的叶子,原来,叶子上有一种粘液,具有消炎抗菌的效用;一种叫珍鯵的鱼,为了能从水里逮住在天空中飞行的燕鸥,神奇到能计算燕鸥的飞行速度、高度和轨迹;一种雌性隆头鱼,短短几个月会发生剧变,头开始变大,下巴开始变长,雌鱼最后变成了雄鱼……

  这部纪录片真正的价值是让我们“思”,我们的海洋环境正处于威胁之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海洋?比如,气候变暖多半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在北极地区,夏季的冰地面积,已经减少了40%,给野生动物造成了影响,尤其是海象;海水温度升高,珊瑚会褪色、白化、死去,一些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珊瑚礁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100多年前人类发明的塑料,正成为杀死动物的凶手,现在,我们每年往海里倾倒800万吨塑料垃圾,它们缠住并溺死大量海洋生物,并在分解时,和其他污染物融合,释放毒素;航海和海洋钻探发出的噪音,使得赖以用特殊语言传递信息的鱼类丧失了听觉……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势,我们怎么办?

  大卫·爱登堡最后坚定地说:“我们有责任照料我们的星球,人类的未来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都取决于我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18版:福彩专版广告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A2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清早听到公鸡叫
我们的蓝色星球
王国维与书画鉴赏
“爱之弄”今昔
雪霁
临终口占
活着的烈士
新民晚报夜光杯A12我们的蓝色星球 2018-01-27 2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