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着的烈士
孙俨藐
  孙俨藐

  编者按:一部《无问西东》,掀起一股西南联大的追忆热潮。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约有260多名西南联大校友,随着时光流逝,今天健在的上海校友不足30人,尽管如此,他们身上仍有着深深的西南联大烙印。

  云南师范大学矗立着一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由冯友兰撰写,闻一多篆刻。其背面还刻有“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录”,记载了超过800位投笔从戎的联大学子,前五人的姓名后有一个括号,写着“殉职”二字。缪中的名字就在“题名录”之中,他的弟弟缪弘则被排在第二个。可见沈光耀的故事绝非虚构,更不只是“沈光耀”一个人的选择。

  1923年出生的缪中满头银发,有着岁月掩藏不住的英俊气质。他出生于显赫家庭,中学在日本就读。但因为爱国,他决绝地回国,带着比自己小三岁的弟弟缪弘,脱离家庭,与同学结伴奔赴后方。

  之后,他们双双考上西南联大,哥哥念经济系,弟弟则读了外语系。国家急需人才之际,他们双双投笔从戎,应征翻译官。然后,缪中去了纳西的迫击炮训练中心,缪弘则在接受跳伞训练后,被分配到中美混合伞兵突击队,此前人生经历高度重合的两兄弟,走到了命运的分岔口。

  1945年8月初,弟弟缪弘随所在部队参与了收复广西丹竹机场的战斗,作为翻译官的他本可与同行美军军官一起留在山下,却手持卡宾枪随士兵冲锋,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19岁。就在英雄牺牲10天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此时哥哥缪中所在的部队一直驻扎在四川,没有机会上前线。他回忆说,战争时期通讯很不发达,写封信都不容易,所以在自己的部队里获知弟弟牺牲的消息其实已经隔了很久,至于其他的家人更晚才得到消息。几经周折,他拿到了弟弟的遗物——一块手表。

  在前线奋不顾身的缪弘曾经是联大的“文艺青年”。在他壮烈牺牲后,联大文艺社编印了《缪弘遗诗》一书,由李广田先生作序。当年10月的报纸上还刊发了联大教授、诗人冯至先生撰写的文章《新的萌芽——读〈缪弘遗诗〉》。

  “在最后一阵有力的旋转后,我躺在柔软的泥沼里,在那里,我满意地发出我自己的气息。不吝啬于我的尸体腐烂成泥,也不对逝去的往昔,再作无聊的悲泣。”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缪弘怎会想到,年轻的自己竟然一语成谶地倒在了黎明到来的前夕……

  走过命运的分岔口,兄弟两人从此阴阳相隔。但也可以说,缪中背负起了弟弟的人生继续前行,缪中是一个活着的烈士。

  1946年,脱下戎装的缪中随联大北归,两年后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他回到上海,在国棉十七厂从事财务工作。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缪中的外语专长又有了用武之地。1973年至1985年中,他被借调到从日本进口设备的金山石油化工总厂,翻译日语和英语技术资料,直到退休后还在“发挥余热”。此外,缪中还在夜校教了十几年日语,为“改革开放”初的上海培养了不少人才。

  临近抗战胜利七十年纪念日,也是弟弟殉难七十年的祭日,百感交集的缪中写下了《我的弟弟缪弘》。我去探望他时,老先生给我看了许多家人的老照片,感慨于缪弘的帅气,我说了一句:“要是您的弟弟还在,该多好。”“是啊。”年过九旬的老人轻叹一声,“如果他能活下来,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十日谈

  西南联大的上海人

  责编:徐婉青

  明请读《丰碑之外的名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18版:福彩专版广告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A2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清早听到公鸡叫
我们的蓝色星球
王国维与书画鉴赏
“爱之弄”今昔
雪霁
临终口占
活着的烈士
新民晚报夜光杯A12活着的烈士 2018-01-27 2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