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伊斯:延展和探索人类各种感官的可能性
林明杰
  ◆ 林明杰

  最近有一个精彩的展览在昊美术馆举办,那就是《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

  白南准下回再说,博伊斯是谁?就是那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倡导者。他的原话是:“人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人人都可以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力。”

  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年)出生于德国,是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他综合了雕塑家、视觉美术家、幻想家等角色,是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作品曾让西方的艺术评论家也目瞪口呆“看不懂”。如,他把脂肪堆在椅子上,作为他的雕塑;他脸上沾满金箔,怀抱死兔,观看画廊里的作品,并在兔耳旁喃喃细语,这是他的行为艺术;他曾用毛毡将自己层层包裹,与一只野狼锁在同一个房间里。野狼数次试图攻击他,并咬破包裹他的毛毡。但最后他们竟实现了和平相处……

  面对人们“看不懂”并要求他解释,博伊斯说:“如果一个作品背后的理论才是真正的作品的话,那我就不需要还去做一个需要感觉器官去接收的东西了。”

  他认为, “艺术应该是以一种完全渗透进感觉的方式去体会”,而不是“怎样用脑力,用浅层的,智慧型的思维去思考”。

  他还说:“观看,碰触,平衡的感觉,比例的感觉,所有这些感觉,还有音乐——听觉。所以说艺术是为了保持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而存在的,这个道理在人类进化史中一直是真实存在的,但艺术还应该延展和探索人类各种感官的可能性,还应该为了发展人类的创意才能和更高的标准而存在。”

  重要的话再讲一遍:“艺术还应该延展和探索人类各种感官的可能性,还应该为了发展人类的创意才能和更高的标准而存在。”这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视。

  如果你没有吃过甜的东西,无论我们如何用文字来描述,你都无法确切感受到甜是怎么回事。如果你听音乐,尽管没有用文字解释,你的情感也会因此而起伏。

  听音乐,人们已经习惯于全身心地倾听,但我们观看艺术作品时,却还没养成沉浸式地观看的习惯。

  中国古代哲学有六识之说,即眼、耳、鼻、舌、身、意,对应感受辨识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人类的进化过程,某种角度来看,也是眼、耳、鼻、舌、身、意感知世界能力的进化。博伊斯认为,艺术起着推动人类进化的作用,强化、延展人类的各种感官性能。

  古典写实时期的绘画更多是记录社会事物,而进入现当代后,视觉艺术并不是以“讲故事”的方法而存在了,更多是探索如何以视觉自身的方式,直接激发人类的情感和思想。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年,现当代艺术对人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别的不说,过去让老一辈观众感到很困惑的抽象艺术,现在对年轻人来说已经不需要解释了,面对作品,他们会直接反应喜欢还是不喜欢,甚至讲出作品对自己的情感影响。这可以说,六识中的“眼”对艺术的感知力在提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18版:福彩专版广告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A2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超人上电影 凡人在生活
博伊斯:延展和探索人类各种感官的可能性
《神秘巨星》背后的“神秘巨星”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A20博伊斯:延展和探索人类各种感官的可能性 2018-01-27 2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