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元画的写意
张德宁
■ 王蒙《青卞隐居图》
  ◆ 张德宁

  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瓒画墨竹图,旁观者笑指为麻秆、芦苇。倪瓒无奈地向友人感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是与非?……真没奈览者何!”那是因为当时沿习的画竹法,是宋以来写实的“双钩”工笔,观者尚不习惯欣赏一笔画竿,一笔撇叶的写意墨竹。

  宋画崇尚写实,画面构成必须合自然之“理”。元画则注重在画面中融合画家个人的意识、情操。倪瓒散弃家财,泛舟太湖和松江九峰三泖之间,时而作画。他自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以简笔淡墨,画太湖山水,山不高,水面宽阔,土坡疏林,偶而点缀茅屋草亭,但皆空旷无人,一派平淡天真、静穆古逸的景象。这就是倪瓒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

  另一个“大画家”王蒙则不然。他的山水画构图以繁、密著称,时出新意,笔墨技法完备,风格独特。他作山水画,每幅必画茅屋,必画人的活动,而且老少妇孺皆备。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绘画风格时有新意。

  但也有惊世震俗的时刻。一个叫高居翰的美国白人,中国美术史的资深研究者,当他看到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时,不禁惊呼:“在中国的画史中,这幅画是令人瞠目结舌,来势汹汹的创新作品之一。……这是创作天赋一时灵光乍放,可一不可再,甚至连王蒙也无法重演。”

  《青卞隐居图》作于1366年,时王蒙58岁,正当创作趋于成熟的时期。图绘奇崛险峻的山峰,从图下杂树密林中拔地而起,悬崖峭壁,曲折盘桓而至山顶,宛如游龙腾飞,画语谓之“龙脉”。山间溪流飞溅而下,左边半山后有茅屋隐现,但没有山路曲径通达。画家几乎调动了所有的绘画技法,勾、皴、擦、点、染,笔墨极尽变化,只要有利于强化表达效果,都用了上去,令观者触目惊心。而这一切,却又不可思议地融洽于一幅画中。图右上方作者题款:“至正廿六年四月黄鹤山人王叔明 画青卞隐居图”。青卞山就是王蒙家乡浙江吴兴(今湖州)太湖边的卞山,我去过多次,山势平缓,土覆石隐,并非《青卞隐居图》刻画的那么奇崛险峻。那么,是什么促使画家一改过去所画“隐居图”的模式,意造这么惊险的场景呢?联系当时的时局:元朝即将崩溃,吴兴处于战乱中,画家忧心忡忡急于寻找一个避乱的安全场所。于是,《青卞隐居图》诞生了。

  这就是元代画家写意于画的产物,被董其昌赞为“天下第一王叔明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18版:福彩专版广告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A2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衣带渐宽终不悔
元画的写意
紫玉金砂迎新春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A22元画的写意 2018-01-27 2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