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线”充电极易引发火灾
据介绍,“飞线”充电是指部分居民通过从自家窗户引出电线的方式,给停在地面的电动自行车充电。
张庙街道通河七村是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老式小区,所以“飞线”充电现象较普遍,小区54个门洞1196户居民,几乎每栋居民楼,都有住户采用“飞线”方式,解决自家电瓶车的充电问题,最严重时,一栋楼有近10根“飞线”垂下。
面对前来调研的公安干警,不少上了年纪的居民纷纷叹苦经:“我都60多岁了,让我天天拎个电瓶爬5楼,身体实在吃不消。”群众的诉求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是“飞线”充电安全隐患重重而且长时间为电瓶充电,会加速电瓶老化,极易引发火灾。
实现智能充电设备改造
针对居民对电瓶车充电问题怨言颇多,以及小区现有车棚老旧、安全性差,居民缺乏安全充电场所等情况,社区民警积极与小区居委、物业协商,就各自分管的问题寻求对策,并协助居委会召开民主议事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民警又积极争取张庙街道的大力支持,除了对原有的2个车棚升级改造外,还重新粉刷整修了1个废弃车棚,以满足300部电瓶车同时停放充电的需求。1个智能充电桩,可以同时为12辆车充电,车主花1元钱就可以充电4小时,充电完毕充电桩会自动断电,彻底杜绝了电瓶充电时间过久引发自燃等隐患。
分别设置若干共享车位
在走访中民警发现,即便有了新的车棚,但有的居民图省钱,不愿把车停进车棚。有的居民还是习惯把车停放在楼道里充电。
民警们一方面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告知居民占用、堵塞楼道或门洞等妨碍安全疏散的行为,将被处以500元以下罚款;另一方面,联合小区居委、物业,积极推进冬季防火和消除居民住宅消防火灾隐患。
同时,针对现有智能充电车位仍无法满足整个小区车辆充电的情况,社区民警与居委、物业进一步协商,在3个车棚内分别设置了若干个共享车位,引导居民错时、按需充电,既节省了居民的停车费用,又实现了智能充电桩使用效能的最大化。
在车棚内增设监控探头
在推进智能充电车棚停车过程中,也有居民对车棚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怕车棚里的车被偷走。社区民警又联系物业,在车棚内增设了监控探头。通过多年的小区技防升级改造,小区内的监控探头数量,也增加到了目前的42个,基本实现小区重要部位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