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石研究的先驱者
“她的创新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推动了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的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如此评价张弥曼。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张弥曼经常独自背着30多公斤重的行囊在荒野间跋涉,寻找化石。对待科研,她极为严谨。上世纪80年代初,正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通过复杂、严谨的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的结构,大胆指出:它们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学说。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
2016年,张弥曼获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当张弥曼登上领奖台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被“耽误”的语言学家
颁奖典礼上,张弥曼5分多钟的英语致辞优雅、诙谐,在演讲的部分片段,还使用了法语、俄语、瑞典语和中文。这段演讲视频很快在网络“刷屏”。
早年多国的游学经历,使张弥曼会很多种语言。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她学会了讲流利的俄语,同时,还能读一些德语文献。改革开放后,张弥曼用她出色的语言天赋为中外古生物学交流牵线搭桥,还编著了泥盆纪鱼类的英文论文集。
为了更好地钻研文献,头发花白的张弥曼再次走进课堂,和二十多岁的青年一起学习法语。法语的数字表达很特别,七十几要说成“六十加十几”。第一堂课,老师让大家介绍自己,轮到张弥曼时,她说:“我今年六十加十三岁,”整个教室都笑了。
用好友之姓命名化石
据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主任唐文乔教授介绍,张院士和原上海水产学院院长、著名鱼类学家孟庆闻教授是好友,彼此之间很尊重对方的研究。在孟教授弥留之际,为了表达对好友的纪念,张弥曼特意以“孟氏”命名了一块刚刚发现的鱼类化石。“在纪念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诞辰110周年之际,张院士也忙中抽空来到我校,为师生们作学术报告,要我们尊重科学,做学问要专心。”
唐文乔应邀去过张院士家数次,对她家里的布置记忆犹新。“书很多,但摆放得井井有条。那些易碎的化石也都被精心地保护得很好。”在唐文乔的印象里,张院士对年轻人要求很高,做学问务必要严谨。“有一次,她有事没法参加一次国外会议,由学生代她出席。她反复确认演讲稿,对表述力求精确。”日常生活中,张院士又是一个慈祥奶奶的形象,对谁都是笑眯眯的。“张院士在国外名气很大,大家一听是张院士的学生,都会竖起大拇指。”唐文乔补充说。
见习记者 郜阳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