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题目出自《康熙起居注》康熙之口。关键是康熙紧接着这句话说出的下一句话:“不必陈述。”“套语”即套话,务实的康熙视套话如空话、废话,这些话没必要向他“陈述”。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其务实的特点突出体现于他的勤于政务;尤其是御门听政,不仅成为康熙在位时的一项严格制度,而且细节周到。除了因病或遇大典等特殊情况,康熙几乎每天清晨都要至乾清门东暖阁(或懋勤殿东暖阁)听取部院各部门官员面奏政事,从不间断。他对属下说:“朕与尔等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又说,御门听政时“朕亦可鉴其贤否”。然而“昧爽视事”在春夏时节尚可,到了严冬季,却着实难为了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臣。康熙发现,其时老臣们为赴早朝,往往凌晨即起,不胜风寒之苦,遂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谕大学士曰:“朕御朝太早,各官于三四鼓趋赴朝会,殊为劳瘁。自今以后,朕每日御前听政,春夏以辰初刻,秋冬以辰正刻为期。”这一临朝时间的更改,可以见出康熙对那些老臣的体恤。
但体恤归体恤,该遵行的还得遵行,不可含糊。康熙御门听政,听取下属面奏政务要事等工作情况,就不允许后者说空话、套话。那天临朝,郎中苏立泰向他汇报派往总河王光裕处的有关工程情况时,这位部局级干部开口道:“臣奉旨宣谕总河王光裕毕,光裕奏云:臣本微员,蒙皇上殊恩,特擢受兹重任……”不等苏立泰说完,康熙当即摆手制止他说下去,指出,“此皆套语,不必陈述。尔即将看过河工具奏”。没必要说那么些空话、套话,你只要把具体治河工程情况向朕汇报就是。事情就这么简单。苏郎中难道忘记了,康熙在治河这件大事上,谦逊地说至少也是半个专家——他不仅多次亲临河工实地进行调查勘察,而且还在平时繁忙的政务中,挤时间查阅多种河工资料,并与治河专家一起商讨。不难想象,如此重视治河政务的康熙,在听取有关这项工作的汇报时,怎么会有耐心和兴趣听下属的空话、套话。
康熙听政不允许大臣们说空话、套话,但是他鼓励后者在政务要事上善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打消官员们怕说错的顾虑,康熙一再告诉他们,“部院诸事,朕向与诸臣商酌之”。并强调只有充分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他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决断。所以他希望大臣们“凡公事皆宜尽言。言之而当固善,即言之不当,亦复何妨”。大家在政务要事上一定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对了固然好,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朕不会怪罪你们。反之,康熙对那些为求明哲保身,采取缄默不言,或依违随众者,则严厉批评道,用这些人,如“用一无用之物,于国家何益”。正是由于康熙鼓励,因此不少官员在康熙听政时,不仅敢于大胆直言,甚至在康熙面前勇于坚持己见的也不乏其人。康熙自己就披露过,下属杜立德坚持己见时的“廷诤之状,即如与朕抗衡一般”。但是即使像杜立德这样与之如“抗衡一般”,康熙也丝毫没有怪罪。除此之外更厉害的,是有人还敢给上谕“指谬”:“李霨、卫周祚若有所言,亦不让步。张玉书、熊赐履凡有上谕,一字未妥,必行改正,不肯草率放过。”说严重点,“改正”上谕——这简直就是与“圣旨”过不去呵!可结果也没见康熙拿他们是问。
说到底,康熙有一点非常自警:“人主势位崇高,何求不得,但须有一段敬畏之意,自然不致差错。便有差错,也会省改。若任意率行,略不加谨,鲜有不失之纵佚者。朕每念及此,未尝一刻敢暇逸也。”惟其如此,他才十分排斥属下在大事、要事上讲空话、套话。“此皆套语,不必陈述。”——这话在当今或许也有警策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