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好大调研机会,找准和解决百姓文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写好“文化惠民”这篇文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加上“反问号”:百姓真的满意了?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同样是一次很好的调研机会。在活动结束时,我都会问一下百姓的观后感,但百姓的回答大都是“满意”“好”,很少触及问题根本。随后,我转而问演出团队的负责人:你觉得百姓真的满意了吗?多了一个反问,很快就了解到问题。有艺术团负责人表示,虽然艺术团参加了区级镇级等演出,排演了几场大戏,但团队自身发展提升还存在瓶颈,比如得到的专业性文艺指导还不够,演出质量离百姓的期待还有些距离。
找到“省略号”:同类问题还有不少。“缺少专业性文艺指导”,这显然不是个例。目前金山区全区已经有800多支业余文化团队,我们连续三年开展了社区业余文化团队评估定级,资金扶持近100万,鼓励团队主动参与区、镇两级配送,但团队发展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还不高。有了问题,还要在问题后面加上省略号,找出同类普遍的、共性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我了解到,有不少团队因为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提升,自身发展存在瓶颈,也得不到演出的机会,更谈不上让百姓满意。这两年,金山区引进了不少文化艺术名家,先后建立了越剧、沪剧、锡剧、舞蹈等七个名家工作室,这些名家在推动金山文艺创作和艺术鉴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下沉到基层,参与对基层业余文化团队的指导还不够。
画好“句号”:完善机制长效解决。找到问题,更要为问题的解决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带着问题,我先后与市文联、区文化馆、街镇文体中心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多次沟通研究,初步建立戏剧名家基层联系机制,将培训指导等内容纳入名家工作室的量化考核指标中。同时积极联系市文联、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等市级机构,通过开展共建的形式,让市级文艺院团与基层村居帮扶结对、文化共建。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3月19日,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等市级院团分别与朱泾镇五龙村、待泾村建立了结对共建合作关系。同时,推出了“乡村戏曲文化周”活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京剧、沪剧、锡剧等国家级艺术名家与金山本土“民星”面对面同台献演。艺术名家直接联系指导基层团队的合作共建机制初步建立了,文化的乡村振兴也有了新载体。
留出“逗号”:文化大调研还在路上。基层文化团队专业指导的问题,只是大调研“问题清单”中的一个。解决好这个问题,只能说是画了一个逗号,面对百姓的文化期盼,我们仍然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少短板需要补齐。比如,金山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还没能得到很好弘扬和发掘;金山的文艺创作能力还不强等等。唯有解决好这一个个问题,排解好文化发展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文化惠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十日谈
春之问卷
责编:吴南瑶 朱光
消失的物件,不灭的记忆。明起刊登一组《流光小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