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食大国,中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看看他家的餐桌就知道了。而家庭主妇能够买到什么新鲜食材,决定了这家人的幸福指数。曾几何时,中国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买菜用的菜篮子,而这个寻常小物件与浩大的“工程”于1988年结合在一起,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大政绩——“菜篮子工程”。
一日三餐从国家定量供应到吃饱肚子,再到在家门口就能吃遍全国、全世界的新鲜蔬菜瓜果,这是中国供给和流通格局的变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众消费升级的最直观缩影。
百里不贩粗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物资都极度紧缺。为保证全国老百姓都能吃得上粮食,我国实行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各省市以自产为主。粮油米面、鸡蛋、肉、蔬菜等食品都按人口数量定量供应,并凭票、凭证购买,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
由于交通不便、各地产量有限,当时有一种说法是“百里不贩粗”。所谓的“粗”就是相对细粮而言的副食、蔬菜等。在中国北方,一到冬天,菜品基本上就只剩大白菜了。
哪怕像上海这样的江南重镇,副食品供应也不足。上海社科院出版的《上海蔬菜商业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1960年,上海市蔬菜供应十分紧张,每人每天只能供应二两蔬菜。当年冬天,我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第一次启航从天津、青岛等地抢运了几千吨大白菜,紧急供应上海菜场,以解全市老百姓没有菜吃的燃眉之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中心菜场稳定在150个左右,供应网点有500余个。为有利于副食品市场供应,调节淡旺季,70年代起,市区公司已开始为菜场筹建小冷库,配备机动货运车。在蔬菜零售供应上,日均供应在2300至2500吨,保持人均每天0.4公斤的吃菜水平,但淡旺季矛盾仍旧突出。加之品种单调,质量下降,经营继续亏损,1970年和1972年最高达700万至800万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鲜鱼多是“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而鲇、鲟、鲈、鳜等高档淡水鱼根本进不了寻常百姓家,更别说全靠捕捞的海鱼了。那时的国内鱼类养殖业,面临着种苗不足、饲料欠缺和病害流行三大难题。
改革开放前夕,老百姓的菜篮子依旧是个问题。根据上海一位家庭主妇的回忆,1978年过年,菜市场的鱼很有限,“黄鱼、鲳鱼卖光了就只有带鱼了,等到带鱼也卖光了,就只能买到橡皮鱼了。”那时候主妇们提个菜篮子,凌晨3点就在瑟瑟寒风中出门了。来到菜场,门口早就已经有人等候,队伍中,除了篮子,甚至还有凳子、砖头,都贴着纸,或者有人在一旁看护。5点钟菜场开市,大家蜂拥而上,由于供应紧张,就得在人群中挤出一条路来。买到鱼的时候,天刚蒙蒙亮。
虽然我国鱼类生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快马加鞭,成为世界上渔业第一大国和鱼类养殖生产第一大国。不仅四大家鱼等传统的鱼类产量大大提高,还带动了许多淡水鱼类新品种的养殖。就连石斑鱼等海水鱼也可以人工养殖,成为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菜肴。
“菜篮子工程”30年
上海话很有意思,不管规模大小都叫“小菜场”,不管青菜萝卜还是鸡鸭鱼肉,放进菜篮子就都成了“小菜”。
国家领导人也从菜篮子里看民生。1983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向市领导提出要看小菜场,看居民买菜,要找一个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的菜场。上海市委选中了胶州路的农贸市场,该市场成立于1979年10月15日,在当时是上海比较早建成的一个市场,也是改革开放以后三种经济成分同时发展的结果。当小平同志在2月21日清晨视察胶州路农贸市场时,他仔细询问了当时的摊主生意怎么样、一天赚多少钱,还关心了菜价和老百姓的吃菜情况。
民以食为天,“小菜”背后,连着政府的“菜篮子”大工程。
1988年,为了解决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要求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菜篮子工程”立竿见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仿佛不经意间,老百姓的餐桌上发生着变化:广大北方居民冬日餐桌上当家的“萝卜、白菜、土豆”这“三件宝”成了渐行渐远的历史,农贸市场映入眼帘的是“鸡鸭鱼虾猪牛羊”应有尽有和“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缤纷的新鲜蔬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1997年底,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约4000家,全国已初步形成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连接生产基地和零售市场的稳定的“菜篮子”市场体系。
1992年之后,随着家乐福等国际超市进入中国,生鲜也进入大卖场时代,到现在为止,大卖场的生鲜依然占据很大一部分市场。大卖场的到来,很大程度冲击了传统菜场,很多水果摊开始从零售贸易转变为供货给大卖场的形式。
上海也是从1988年起推行“菜篮子工程”的,而且是市长负责制,用“钉钉子”精神,终结了蔬菜供应短缺、品种单调的历史。而且,上海的“菜篮子工程”解决了“产—供—销”全产业链的系统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农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以上海的小菜场为例,到了1990年,通过新建、改建和划细划小,上海全市有独立核算菜场224个,其中国营菜场15个,供应网点共511个。有67个菜场进行改造,陕北、八仙桥等37个菜场已成为商场化、商品包装化、设备现代化、计量电子化、经营“大副食”(增加经营糖酒南北货罐头等)和全日制供应的新颖副食品商场。有的还在场内开辟“自选商场”小区;有30个马路菜场或进入室内、或改造成商亭式菜场。菜场各类设施进一步配套,商品供应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