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分文时,他竟然在朋友圈里设下骗局:虚构可以搞到低于市场一半价格的品牌手机,致使多位好友上当受骗……近日,静安公安分局侦破一起朋友圈诈骗案。
去年11月,静安警方接到市民李小姐报警,称自己在朋友圈里订购苹果手机时遭遇诈骗。当时,李小姐刷到朋友黄某在朋友圈发布的一则消息,称“可以用5000元价格搞到日本版的“iPhoneX”,数量有限,欲购速抢”。因为平时看黄某在朋友圈发的都是日本留学的内容,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黄某发去了预订50部手机的订单,前提是必须先发样机检验。
李小姐当天就收到了快递,里面是两台全新的“iPhoneX”。她马上登录手机官网查询编码,确认是正品。李小姐发现价格比市面上低了近4000元,如果转手肯定大赚一笔。她立即给黄某汇去9万元订金,约定两周内交货。
半个月后,李小姐仍未收到货。黄某称由于日本当地库存紧张,无法准时交货。又等了一周后再次催要,黄某又称已在海关了,让她再等等。李小姐要求将订金退还,但黄某一会儿说海关清查耽搁了,一会儿又说自己银行账号有问题。双方在微信上沟通一个多月无果。12月初,李小姐发现已被黄某拉黑,拨打电话也无法接通,这才惊觉自己被骗。同样遭遇的还有陈先生,因为之前就认识黄某,出去吃饭都是黄某买单,因此对他非常信任。陈先生在黄某处预订了20台手机,并支付了3万的订金,直到发现联系不上黄某,才无奈报警。
大家为何对黄某如此信任?原来,黄某家境富裕,父母做生意收益颇丰。父亲望子成龙,将儿子送去日本留学深造,希望他学成后回国接班。但留学近一年后,黄某感到不适应,觉得还是国内“逍遥快活”。2017年初,父亲再次将黄某送上飞机,没想到飞机一落地,黄某取了行李就买机票飞回了上海。
黄某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国外的照片,假装自己还在日本。实际上却和朋友租住在上海静安区一高档公寓内。平时出入酒吧、高档餐馆等娱乐消费场所,一晚上消费可达万元。因为大方豪爽,黄某成了朋友口中的“老大”,借着富二代的“光环”认识了许多线上线下的朋友。但巨额开销加上没有工作,父母给的40万留学费很快入不敷出。无奈之下,他竟决定设局向“朋友”下手。
2017年12月25日晚,当警方在一家咖啡店内将黄某控制,戴上手铐的一瞬间,黄某还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法律,天真地向民警说:“我和他们闹着玩儿的,我让我爸把钱全部退给他们,加一倍都可以。”
静安警方通知黄某父亲时,黄父一度以为是日本警方来电,混着日语和中文对民警说,马上订机票来日本。民警反复解释是上海公安,黄某父亲才冷静下来,接受了儿子偷溜回国并犯下诈骗案的事实。
到案后,黄某起初矢口否认行骗,辩称自己在深圳有低价苹果手机的进货渠道,但在讯问中,对于供货来源、交易流水等细节供述漏洞百出,最终不得不交代是为了骗钱吃喝挥霍。目前,静安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黄某批准逮捕。
黄某为何会走上犯罪道路?一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多年刑侦工作的民警认为,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讲,舒适优渥的生活下,犯罪行为背后往往有一颗脆弱的、需要被温暖的心。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或出国留学的年轻人来说,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难免产生心理偏差。父母应该多关注他们的情绪,多见面沟通,让孩子保持积极心态。在钱的问题上要有度,不能让钱来得太简单,需要让孩子对金钱有正确认识。”
沪上一些留学机构老师也普遍认为,孩子是否适合留学,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做出选择,而不是为孩子选择。
办案民警还提醒:网购交易应选择正规官方网站,对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应警惕,切勿贪小落入低价陷阱。交易时,要仔细核实货源的真实性、合法性。通过第三方平台结交“新朋友”时,也应谨慎确认对方身份。遇到好友通过微信借钱、汇款、兜售货物时,务必通过电话或见面确认,谨防被不法分子钻空子。
通讯员 张昕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