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菩提,砚田流芳。林仲兴先生是海上书坛标志性的人物,岁月的历练与临池的积淀,师承的寻觅与风格的拓展,使林仲兴涵养并确立了一种艺术的使命感与笔墨的神圣性。为此,他从1965年至今先后举办了25次书法展览,不仅创下了海上书家办展之最的纪录,更是凸显了他的书法理想、书学精神与书道追求。
林仲兴篆隶正草四体皆精,其中尤以篆隶名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十分仰慕海上书法大家马公愚先生,苦于无人引见,他仅知道马先生住在襄阳北路某弄。于是,他每天站在弄堂口苦等。数天后终于见到了马先生,他毛遂自荐,递上了自己的书法作品。马先生为其立雪程门的精神所感动,破例收其为弟子。林仲兴的矢志不渝及勤奋刻苦,在书法圈内是有口皆碑、足为楷模的。诚如东坡居士所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取法的抉择,挥毫的走向,线条的表现,是一个书家艺术审美的认知和笔墨践行的佐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一人生的命题,同样也适用于书法。为此,汉代的杨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了书学的这个终极奥秘:“书为心画。”中国书法的源头是篆隶,林仲兴以此作为自己的主攻,正是他对书法观澜索源间的追踪与振叶寻根中的探索。林仲兴的篆书融钟鼎、石鼓、小篆、碑碣、摩崖等为一炉,多元吸纳而精汇变通,立意高古,字势雄健,结构奇崛,笔致苍莽。他当初跟王个簃学习篆书时,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临写数百遍。这种大运动量的书写耗纸无数。当年他经济拮据,只得去论斤买宣纸厂的边角料报废纸,在上面反复书写,直至将纸写成墨黑一片,他称之为“练功纸”。面对他成堆的“练功纸”,恩师欣然为其题斋“穷通草堂”,穷则思变,通则有成矣。
林仲兴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德艺双馨的书法家。为了传播民族文化,普及书法,二十多年来,他坚守在书法教育前沿,三尺讲台,金针度人,学生逾万,并为他们无偿提供自己的书法作品以作临摹。他的书法教育可谓独特而睿智,即把讲台下的学生视为“教授”,为“教授”们上课,必须精益求精,教学相长。因此,他相当认真地备课,特别注重关键点和提要处,既讲历史背景、书家特征,也讲临摹要点和注意事项,而且每次把上课的诗文,以正、草、隶、篆书体当场书写。因此,他的讲课从来没有重复之处,每一堂课就是一次小型书法展,使“教授”们相当满意。他正是以一种真诚而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来泽惠学子,他为书坛输送了一支精英团队。
现在的书坛展事,其中有一些是狂怪丑陋的时尚展览体,解构经典、颠覆传统、混迹江湖。而林仲兴却高扬起中国书坛的主体精神与美学理念,笔墨精湛,书风高蹈,展示了一派正大气象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