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了几圈,他仰起脸——对于这个从小没有光感的孩子来说,太阳是他找到方向的依靠。“左边脸比较热,现在是上午,嗯,那应该……往这走……”“这里,这里!”意识到同伴迷路了,同班女孩小璇转过身来,用盲杖敲打着地面,帮助小嘉找到方向。
在虹桥路上,每周都有这样一群视力障碍的孩子认真而执着地练习着独自闯荡世界的本领。他们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从三年级开始,盲校的孩子们每周都要完成一次“定向行走”课程。
既保护自己又不妨碍他人
上午9时,体育教研组长、定向行走课教师张健和另一名老师于欢一起,带着五年级的7个孩子出发了。除了小嘉和小璇两个全盲的孩子,另5个视力低下的孩子能模模糊糊地看清光影。
这节课,孩子们的任务是独立找到学校附近的公交车站,乘车到两站以外的程家桥,找到周边的银行、菜场等生活设施,再返回学校。
“盲杖摆动幅度不要太大,不要影响别人……”孩子们走在前,两名老师则和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叮嘱着。“站台上会有电动广告牌卷动的声音,会有人讲话,会有车辆刹车的声音……我还可以摸摸有没有椅子!”经过日常的锻炼,小嘉告诉记者,找到公交车站,对他来说如今已经不是太难了。
“请问,这是xx路吗?”鼓起勇气大声问了好几辆车之后,孩子们终于等来了要乘坐的车。“要鼓励他们自己主动去交流,去发现问题,他们会有收获。”张健告诉记者。车厢里,空位不少,看到孩子们摸索着上车,好几名乘客热情地伸出手,想把他们引到空位上去。然而,张健却一边致谢,一边摆手阻拦了。
“来,你们试着自己找到座位,记住,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至少一个手拉着扶手,横向站立,这样才不容易摔倒。”张健挨个提醒着孩子们,在座位间摸索时,尤其要注意要把手臂稍微“收一收”,不要直接从别的乘客的头上越过去,那样不礼貌。车厢摇摇晃晃,刘宏璇一遍遍在前后两个空位间移动,揣摩着老师讲的要求。看见伙伴遇到了困难,低视力男生小刘主动扮演起乘客,告诉小璇,“手要放在位子旁,才不会打到别人。”
不依赖盲道学会用手探路
对于盲人来说,盲杖就是延长的手臂。但是,张健坦言,谁也不是天生就能熟练地使用盲杖。从一年级开始,“独行技巧”成为每个孩子必须面对的重要一课。“城市环境中,我们要教会孩子不能完全依靠脚底对盲道的感觉走路。”张健坦言,即便在上海,盲道被车辆占道或者莫名“断头”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因此,孩子们必须学会用手去探路。老师会提醒孩子们,不要习惯性张开双臂向外探路,更安全的做法是用“上下保护法”,一个手在胸前,手心向外探路,另一个手略在下方,手背向外用于防护。
用脑用心绘制“心理地图”
“你们俩原地想一想,刚才一路上经过哪些斜坡、人行道,怎么过的马路,现在要朝哪个方向走……”站在程家桥商业街和虹桥路口,张健给小嘉和小璇布置了新的“功课”。另5个低视力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任务——去程家桥商业街兜一圈,记住沿途有哪些店面,它们大概都在什么位置。
约莫一刻钟后,孩子们回来了。“‘全家’旁边是鞋店,然后是栗子店、熟食店……”虽然只是用残存的视力匆匆瞄了一眼,他们却回忆得丝毫不差。
“别看他们现在可以依靠残存的视力独立生活,但是,很多孩子可能会随着疾病的发展丧失视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做好准备。”用张健的话说,鼓励盲童独立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最关键的是帮助他们学会在脑海中绘制“心理地图”。
在活动室内,记者看到,磁力白板上贴满了形状各异的磁贴。张健告诉记者,这是他原创的教具拼图,“小花”代表艺术楼、“方块”代表教学楼、长条的磁条组合成大街小巷……每次出发前后,他都会带着孩子们把行走地图拼一拼,摸一摸,让脑海中的地图一点点清晰、放大。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