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泥拱
林筱瑾
  林筱瑾

  车经沪渝高速转入杭长高速后不久,山色渐渐翠绿起来,远看泛着新绿的竹海在阳光的照耀下像给山岭盖了一层芥末色的薄毯,带着抹茶冰激淋被银勺轻抚过后的清甜质感。同行的王小姐是个无笋不欢的安吉美人,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笋,头头是道的笋经又让我等对此行的农家餐食充满期待。看着近处匆匆闪过的竹林里一支支毛笋拔地而起快有一人多高,不免心里纳闷,笋都变毛竹了还怎么吃法?半日舟车劳顿后到达报福镇的食栖民宿,大家腹中已成空城。

  果然,四月农家的餐桌真是笋的道场,笋干烧肉、辣味笋、青椒笋衣、笋尖鲈鱼、鲜笋炖竹鸡,就是不见风靡上海饭桌的油焖笋和腌笃鲜。看来聪明的农家人也把准了城里人的“食”脉,让我们食新食异。新摘现炒的蔬菜喷香扑鼻,干捞面和猪油渣,更令众人大快朵颐。主人力荐中间那道浓汁的笋汤,盘大独占鳌头。只见有一指厚的淡乳黄的笋肉色如凝脂,口感如萝卜般细腻,安吉人唤此笋为“黄泥拱”。春末,它顶上的竹叶芽是嫩黄色的,笋衣呈紫褐色微有斑点油光可鉴,这种体型大如炮弹的毛笋新鲜水嫩以未出土者为贵。挖笋人火眼金睛,凭借经验看土表的裂缝就能轻而易举将之行踪捕获。

  晌午的筵席结束,大家兴致甚浓,老板娘提议下午让她老公高老板带我们几个去后院的山上挖黄泥拱体验一把,老板欣然应允。午后,他拎起小锄头、踩着黑色套鞋,召集我们几位登山入林。在一个小山坡边,他就发现了几个目标。但是“黄泥拱”的采挖可是一件重体力活,我们在老板的悉心指点下站在竹林深处安全的泥坡上,看锄头一捶捶抡下去……随着红土块向山坡下滑落,黄色的芽尖显露了出来,再下挖直到小腿能完全触及坑底的深度,一根胖胖的黄泥拱现形了,像一尊静坐在土里的敦实的雕塑,煞是可爱。在我们的雀跃声中,黄泥拱手到擒来,足足有70多厘米长。随后又发现了第二根、第三根,到第四根时高老板已挥汗如雨筋疲力尽。

  我们亲手抱回的肥美黄泥拱又成了晚餐的佳肴,在微信群里收获长长一溜的赞誉。深夜,民宿里最后一拨食客也走了,只见高老板一人独自在清理客人散去后的麻将残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长三角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A28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广告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照片
机器诗人及其他
泡桐树花开
爱的眼神
晓书馆
黄泥拱
沈尹默与褚保权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黄泥拱 2018-05-15 2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