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刷脸”执法等高科技手段处于试行阶段,在显现较高效率的同时,也引起了公众对于隐私的担忧。
“您已闯红灯,请退回停止线内!”
——北京市通州区装上了实时抓拍的高科技设备,只要行人抢行或者闯红灯,人行道一侧的喇叭就会发出这样的语音提示,路口西北角的大屏幕还实时播出行人闯红灯的画面。
“这套系统效果挺好。有些年轻人不注意往前一走,系统一报‘闯红灯’,他就退回来了。”
——在路边执勤的辅警翁成武说。
“以深圳市福田区新洲莲花路口为例,该路口启用这一系统半年后,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从每小时约150宗,下降到每小时8宗。”
——数据显示。
“天气和光线变化等室外因素基本不影响取证,设备的算法和算力等软硬件条件能够支持对侧脸、低头、遮挡、逆光、高亮度、高人流密度等的识别。非机动车即使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进,我们也能够进行有效的抓拍识别。”
——深圳市交警局局长徐炜介绍。
“除了北京、深圳两地,全国不少地方也相继推出整治闯红灯乱象的高科技手段。在江苏宿迁、陕西西安等地,一些车流、人流密集的路口安装了人脸识别抓拍系统,有的还设立了行人非机动车的教育处罚站,以规范交通秩序。”
——媒体报道。
“当前各地利用高科技治理闯红灯的探索有积极意义,这对于提高执法效率、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都是有益的。”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表示,这些不同地方的探索和摸索,不管是技术手段还是惩治手段,过去是没有先例的,所以在一定时期里引起大家的探讨也是值得鼓励的。
“刷脸执法只是一种取证手段,类似于对机动车识别车牌,有专门的管理系统,并不是将违法信息向社会公布,不会公布交通违法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也不提供查询,只有在当事人有异议的情况下才能查看相关违法信息。”
——深圳方面回应。
“高科技执法是一种发展趋势。完全依靠人工进行违法行为管理耗用了很多人力,而且覆盖范围有限,也就意味着会存在大量的监督空白区域。现在依靠机器追踪、人脸识别,可以准确地捕捉行人在道路空间的运行轨迹,精准执法,为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治提供了依据。”
——陈艳艳说。
“‘刷脸’执法的前提是完成对行人的信息收集,将信息整合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并且与既有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库比对。这种做法不仅成本巨大,而且确实对公民隐私保护有所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议相关的信息收集和曝光行为应该让公民事先知情并征得同意。
本栏编辑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