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说声“再见”
课堂上,濮存昕为孩子们念了《桃花源记》,声音醇美,意境深远。讲到《草船借箭》时,濮老师干脆带着孩子们演起了戏,大家欢天喜地,用纸杯当周瑜的帽子,捡来柴火棍当箭。濮老师羽扇纶巾,指挥着“孙刘大军”合力抗曹……小朋友兴奋过度时,濮老师也会大喝一声,回到正题。
下课后,同学们围坐在濮老师身边,悄悄问他,小时候的外号是什么?有没有被人欺负的经历?濮存昕对孩子们坦言,自己小时候因得小儿麻痹症,不仅有个外号“濮瘸子”,还常遭人欺负、嘲笑。他拍着孩子的肩膀说:“三十岁以后我就懂了,吃亏是福哦。”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听着濮老师的感悟以及濮老师描述的山那边的繁华景象。
离开的那天,濮存昕在一家餐馆吃饭时,发现班上的一个孩子躲在门外,于是他把孩子叫了进来,工作人员给孩子喝可乐,孩子却给濮老师喝,他对濮老师说:“我想和你再说一声‘再见’。”
拉手久久不放
慈母型的徐帆老师的教学特色是家访。贵州的崇山峻岭间有一个班,班上有个女孩,她极少说话,下课后玩伴也不多,但她最喜欢拉着徐帆的手,一拉上就不放,徐帆陪着她讲话,答应女孩去她家看看,女孩终于笑了。
通往女孩家的土路不好走,单程步行要花近一个小时。女孩每天风雨无阻,从不迟到。徐帆在路上已可想见这种路会通往什么样的房子,可到了女孩家,徐帆还是震惊了……女孩拉着徐帆的手,到处介绍,“徐老师,看,这是我家的花园,这是我的动物园。”徐帆看到的“花园”是一片菜地,“动物园”里的“宠物”是她家养的几只鸡和一条狗。女孩很小时,父亲失踪,母亲离世,是爷爷奶奶把她拉扯大的。“她从不知道被妈妈抱着是什么滋味,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喜欢拉着我的手。”徐帆说。孩子是纯真的,在自己一间小小的阁楼里,她把从前只对“宠物”讲的心事告诉了徐老师。
写首送别小诗
福建初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幸运地听到了作家刘震云上的语文课。刘震云给孩子们讲的是鲁迅的《社戏》,“这村里的一切和别的村不一样。世界上有两本书,一本书是我们的课本,还有一本书是我们的生活。”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知道上学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刘震云对孩子的教育包含着自己的思考。有一次,班上一个女孩用石头砸人,躲在树上不敢下来,刘震云过去和她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要懂得别人也要懂得原谅自己,于是孩子下了树还与刘震云成了朋友。她告诉刘老师,妈妈生病住在县城的医院里,她希望妈妈早日康复,但又不希望妈妈回村来,因为妈妈化疗后没了头发,她怕村里人笑话……“学好语文,至少可以让我们互相倾吐肺腑之言。”刘震云说。
临别之际,同学们为刘震云作诗一首,“刘老师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支粉笔……”刘震云笑着说他还会来的,他的语文课不只是做节目,而是一个五年计划。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