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的高度》,在舞台标注钟扬大写的人生
谷一飞
  谷一飞

  年初五建组,初十进行连排,十余天后试演……

  春节至今,为报告剧《生命的高度》建起的微信群始终处在“叮咚”“叮咚”的忙碌状态。

  从节前纷纷举手,激情加入创作团队,众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职人员就都没打算踏实过节了,“和钟扬教授相比,这点小奉献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为钟老师点赞,亦向这位“上海的骄傲”致以满满敬意!坚持16年援藏,翻山越岭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物种总数的1/5……

  动力何在?如他所言——“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因此,将定位置于“功成不必在我”的未来坐标,钟扬始终跋涉在路上。不畏艰险,不知疲倦。

  当这样一个不凡的人离开,我们又怎能仅仅以泪目相送?

  所以,他的学生们于校园里拉起横幅——“您留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会在未来生根发芽。”

  那是一份学术之种薪火相传的承诺。

  而上话《生命的高度》所接下的这一棒,则是将目光投向了钟扬身上的“责任”和“奉献”之种。

  从长江中下游平原到青藏高原,从授业的课堂到走过的山川,创作团队希望尽己所能,将其虽短暂却壮丽的段段人生故事投映于舞台之上。

  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戏剧的手段,让那些支撑他无畏前行的精神源动力得以显现,传递并且到达更多人的心间。

  3月初,当剧目消息发布,有观众在上话微信留言—— 

  “其实我更愿意花钱看这种剧:如果它能够把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他们艺术真实呈现,能让我们看到他们如何有这种力量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去激励我们这些平凡人更好地生活。”

  这是期待,更是嘱托!

  对于《生命的高度》,复旦大学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仅各类文字资料就提供了不下60万字。

  如何从中择其精要,并浓缩到70分钟的报告剧里?这是创作团队首先要做的必选题。

  “既然是舞台作品,就还得以情感切入”。几经推敲,创作路径得以明确。

  在报告剧中,由演员“演出”他妻儿的角色。他们所思所想的变化起伏,正是一条贯穿《生命的高度》的预设主线。

  沿着这个方向出发,作品搭建成了三大块基本框架——来自西藏大学师生的缅怀、复旦大学师生心头的怀念,以及至亲家人的深情挂怀。

  就比如,聚焦他儿子写于微博那个让人泪奔的发问:“爸爸,你说好等我长到15岁,您就会多带我,我已经15岁了,可是您呢……”

  现实之中,无人能答。

  舞台上,是用了来自西藏学生的倾情讲述,从另一角度给出解读——“你爸爸虽然对你食言,对我们却没有。在他的努力下,西藏大学变成了双一流大学”……

  这,还只是钟扬毕生为之努力的目标之一。

  作品正是希望用这种片断式的呈现,以点带面地记下钟扬大写人生的标注——不煽情、求“保真”。

  第一次观看联排的时候,上话艺术总监田水内心不断提醒着自己要“理智”、要“冷静”,关注焦点是看结构、台词、舞美这些环节“对不对”“好不好”。

  但随着主线铺开、剧情渐次延伸,眼眶里的泪水扑簌簌溢出,瞬间奔涌。

  在那个场合乃至随后的试演,无论熟悉与否,剧场里的每个人无一例外红了眼圈……

  段子手、聊网红、爱做饭……近距离看钟扬,其实,他还是一个特别“好玩”的人。 

  这也正是导演周小倩阅读众多文本后的艺术期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成就,更希望能给观众带去一个完整、立体的钟扬。”

  这种“全方位”+“多视角”,落地作品后,具化为了人物情愫的变化起伏,以及整体风格的即时切换。“一贯带笑”,是钟扬的常用表情,也是其人生态度。

  “高原反应差不多有17种,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每次我都有那么一两种。不能因为高原反应,我们就怕了是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挑战。”时不时,他会苦中作乐。

  还有,一边为学生做着饭,顺带把手边食材的元素组合给解读了…… 

  也怪不得,每每他去全国最高学府(西藏大学海拔最高)讲课,闻讯而来的学生们总把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甚至连清洁阿姨都想挤进去听。因为,确实能学到东西……

  打开钟扬的故事,总感到电流会流出来,击中你我的内心。

  个个繁树生花,多到难以取舍。当点点滴滴集合于舞台,瞬时,一个愈发丰盈的人物立于眼前。

  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所幸,抢救及时。

  13天超常规速度出院后,他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老天再给我10年时间,我还要去西藏,还要带学生”。

  这10年时光,是计划着收集西藏植物1/3以上。“如果能有更多人加入进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成。”

  遵照医生嘱咐,他需戒酒戒西藏。酒说戒就戒了,却怎么也戒不了西藏。

  半年后,拖着病体,再度入藏……

  心潮澎湃地看着这些文字和数字,《生命的高度》整个团队既为之感动,也在持续行动。

  透过阅读、访谈、演绎,他们希冀深入这个人物的内心探寻动因——“那么拼,究竟是为什么?”

  殊途同归,最终答案却只有一个——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所追求的事业,钟扬始终有着一种无比深沉的“热爱”。

  这份对于科学之爱的无与伦比,在爱因斯坦著名的《探索的动机》里有过概括:“在科学殿堂里有三种人,一类是将科学视为特殊娱乐,另一类人则纯粹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第三类人,渴望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也就是莱布尼茨所说的‘先定的和谐’,比起比较愉快和容易达到的目标,它才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无疑,钟扬是极少数中的“第三类”。但,他给出的自评朴素到无华:“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奔赴祖国和人类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生长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山植物给我的人生启示。”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擅梦者才杰出!”言犹在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阅读/连载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康健园
   第A2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生命的高度》,在舞台标注钟扬大写的人生
说烧卖
雨中斐济一日游
散不去的乡愁
居家
篆刻
漆中央公园
新民晚报夜光杯A16《生命的高度》,在舞台标注钟扬大写的人生 2018-06-04 2 2018年06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