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原三刀”:关心国防的“80后”
柳丰 冯联清 杨建正
■原公浦近影
  文/柳丰 冯联清 图/杨建正

  他的皮箱里,一张泛黄发脆的报纸,上面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和周恩来向全世界发表讲话的新闻;还有一本珍藏了几十年的工作笔记。他就是原公浦。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加工核心部件,以“三刀一举”而被誉为“原三刀”的他,今年84岁了。

  从此得名“原三刀”

  日前,笔者慕名来到闵行区梅陇镇梅陇一村某号,84岁的原公浦就住在三楼。

  坐在桌子前,原公浦翻动着珍藏了几十年的工作笔记。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钱三强曾形容他:“你是一颗螺丝钉,一颗非常重要的螺丝钉”。他这颗螺丝钉,当年手握的就是原子弹的“心脏”——铀球。

  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是“铀235”,但提取铀235是个宏大工程。1964年初,我国的第一瓶高浓缩铀诞生了。接下来,就是要将高浓缩铀精加工成铀球。这个任务落到了当时年仅30岁的原公浦身上。这个加工过程对他是个极大的考验,如果出丝毫的差错,那么,数万人,十年的努力都白费了,因为原料只有一颗。

  回想起当年加工铀球的最后三刀,原公浦记忆犹新。

  那些日子里,原公浦每天用同样大小的钢球练兵,最后能达到一刀吃进去,不用看就知道削下了多少。

  1964年4月底的一天,原公浦穿上笨重的防护服,戴上特制口罩,套上双层乳胶手套,一步一步走上操作台前。

  在机床的丝丝切割声中,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盯着切割刀靠近那颗铀球。车多了,整个铀球要报废;车少了,达不到标准,铀球不能拿去组装,原子弹不能爆炸。

  突然,只听见当的一声,铀球竟从夹具上掉了下来。原公浦浑身一颤,顿时脸色煞白。原来是机床的真空吸盘出了点问题,铀球掉进了切屑盘中,还好丝毫未损。

  紧张万分的原公浦稍微休息后,再次走上操作台。原公浦每车一刀,都要停下来量一下尺寸。过了很久,他向领导报告:我要加工最后三刀了。

  最后三刀,不能多也不能少!原公浦全神贯注,车一刀,量一下,然后第二刀,再停一下,最后一刀,原公浦硬是挺下来了。车完最后一刀,当检验员报告核部件各项精准度数据全部达到设计标准时,大家拥上来纷纷向他祝贺。原公浦的眼泪再也止不住滚了下来。

  凭着出色的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原公浦从此得名“原三刀”。

  一本漆皮笔记本

  1934年5月,原公浦出生在山东莱州。12岁那年,他当了儿童团团长,半夜里偷了国民党的子弹,悄悄送给八路军。14岁的他,还曾背着粮食、弹药送往前线。从小失去父母的原公浦,17岁那年背井离乡来到了上海当学徒。

  1959年,在上海汽车底盘厂工作的原公浦结婚不久,毅然听从党的召唤,主动要求到大西北去,为祖国的核事业做贡献。后来他的妻子也去了西北。两人一起为中国的崛起出力。

  原公浦有一个皮箱,精心收藏的“宝贝”中,有一本当时绝密的漆皮笔记本。这本笔记本里详细地记录着“原子能工业的生产流程”等资料。这些现在已经解密的数据,记录着我国核武器核工业发展的轨迹,也记录着这位“工匠”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原公浦是一个善于记录的人,喜欢搜集与核武器发展相关的各类报道和资料。从他收藏的资料来看,图片、报刊、笔记、照片等实物,琳琅满目,门类很全,简直可以办一个小型展览了。每当有人慕名而来,问起当时的情况时,原公浦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儿,戴上老花眼镜,将自己亲历的过程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

  对于自己的成功,原公浦依旧很自豪。如今,他仍然很关注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一旦有卫星上天,或者航母、潜水艇等先进设备研发成功的消息,他都会习惯性地翻开笔记本记上一笔。“我要亲眼看到我国国防创世界一流的一天。”

  去年,原公浦应邀到人民大会堂作报告,讲述当年的不凡经历。寒暑假,附近街镇和居委会也邀请他去给社区里的学生们“讲讲当年造原子弹的故事”。他还当选为“可爱的闵行人”。

  患重病豁达开朗

  退休后,原公浦离开奉献了美好岁月的戈壁滩,回到了上海。

  原公浦家里的摆设很简单,除了一台老单位赠送的彩电和一台电脑,家里简直没有一件现代化的电器。老夫妻俩退休金不高,好在夫妇俩对生活没有特殊的要求,他们说,上海的退休生活比在大西北安逸多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向身体还可以的原公浦患上了前列腺癌,还发生了“骨转移”。现在,老人一直靠昂贵的药物控制着病情。

  我们想为老夫妻俩拍些照片,却被告知“能不能算了?”问原因,竟是因为觉得“家里太破旧”。唏嘘之余,我们也对这位曾经为我国国防建设出过大力气的老人多了些感叹。

  面对病魔的折磨,面对拮据的困境,原公浦说得实在,我能自己克服就自己克服吧。他还说,我一定要战胜病魔度过幸福晚年,高高兴兴地走完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公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A22版:摩登/新尚
   第A23版:新民健康/前沿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二维码扫描
谚语
“原三刀”:关心国防的“80后”
螺丝钉
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A19“原三刀”:关心国防的“80后” 2018-08-04 2 2018年08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