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沈维 用桃子“喂”出好庄稼
孙云
  来到水蜜桃之乡浦东新区新场镇的有机农场“南德农庄”,这里的田地有点与众不同:别人家的田,施的是化肥农药,讲究点的用有机饼肥;他们家的田,“吃”的可是桃子。这么金贵的田是谁种的?技术主管就是去年2月刚从家具设计师改行回乡种地的“90后”沈维。

  沈维是新场镇农民的后代,儿时曾跟着爷爷奶奶在田间拔草。不过从父母那一辈开始已不再务农。去年2月,各种机缘巧合,镇里又号召农人后代一起回乡耕耘“美丽老家”,沈维便放弃家具厂设计师的岗位,回到南德农庄扛起了锄头。

  在微生物实验室里,记者看到沈维的身边有许多塑料桶、发酵缸,还有不少农技书籍。沈维说,他从头学农业,先在老农人的言传身教中打好基础,又从书本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学会了种地的新方法。这些塑料桶和发酵缸里面装的全是沈维的宝贝:桃子、红糖、麸皮、微生物等原料融合在一起组成了发酵肥料,也就是给土地“吃”的酵素,成分和现在城市人热衷食补的酵素差不多。

  一年前,这里的村民甚至和田地打了近70年交道的农民老潘也不看好他,长期使用化肥的经历,让老潘不相信有机农业能种出庄稼,更别提丰收。去年6月,沈维带着几个帮手拿了半亩地种玉米做实验,产量达到近300公斤,品质和经济效益相比传统种植方式更好更高,这让老潘和其他老农们相信了有机农业的可行性。

  当然,要改变老潘根深蒂固的种植方式并不容易。就拿田间杂草来说,在老农的观念中田里要除草,沈维却说:“杂草可以保湿保土,是好东西,得留着。”不仅大棚里保留杂草,四周也种上金盏菊、薄荷,吸引瓢虫过来消灭害虫。不服气的老潘悄悄观察他种地,还做了对比试验,几个月后终于心服口服。改变想法还有那些最初不相信不理解的老农们。有机农业的全新面貌让他们看到了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的前景,如今再说起沈维,老农们都觉得这个年轻人种地“有一套”。本报记者 孙云 摄影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话题/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公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金色池塘
   第A2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A22版:摩登/新尚
   第A23版:新民健康/前沿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农村老人家门口认字、画画、学英语
美丽庭院再现乡村诗意栖居
沈维 用桃子“喂”出好庄稼
“小档案”助力金山蟠桃打响“大品牌”
沪菜储备充足价格小幅上涨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6沈维 用桃子“喂”出好庄稼 2018-08-04 2 2018年08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