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大牌几可乱真
代购买的雅诗兰黛小棕瓶眼霜,使用后皮肤过敏发炎,36岁的南京市民徐芳难以相信自己竟买到了假货。“产品喷码、专柜水单、通关凭证一样不少,怎么就假了呢?”
徐芳之惑也是眼下不少代购化妆品消费者的困惑。苏州警方近期侦破一起公安部督办的特大生产、销售假冒品牌化妆品案件,查获假冒Dior、MAC、Fresh等化妆品8万余件,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在警方收缴仓库,记者看到了这些假冒的化妆品。记者随机拿出一款MAC假口红与正品对比、试色,几乎看不出差别。
“这些化妆品仿真度极高,很多还是‘爆款’。”苏州市公安局工业园区分局民警谢元龙说。记者调阅该案主要嫌疑人吕某的交易记录看到,仅名为“薇薇小妖代购批发”的客户成交量就达7500多次,而微信记录表明,与吕某有业务往来的客户多达数百人。
从海外代购商品尤其是化妆品等,受到不少女性青睐。然而,她们却不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商代购监管空白制假售假,谋取暴利。
在网络上,记者以做微商代购为名,辗转联系上一些销售假冒伪劣化妆品的卖家,发现一些商家并不避讳假冒一词,还直言找他们拿货的买家不少从事代购生意,利润可观。还有卖家鼓动记者:“以一瓶5毫升Dior香水为例,进价6元左右,卖给下家要价50元,以代购的名义卖给普通消费者最高可要价200元。”
制售假已成产业链
记者采访发现,微商“黑色代购”制售假冒伪劣品牌化妆品已然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第一步是灌装。据犯罪嫌疑人吕某交代,散装香水从广东等地购入,每桶5升,售价1000元左右。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按每5升1000元的原料成本计算,勾兑一瓶5毫升的假Dior香水成本仅需1元钱。
第二步是包装。这是关键一环,因此造假者不惜重金去仿制。多位基层执法人员告诉记者,造假者会把正品外包装寄给印刷小厂,厂家按照正品包装去仿制,印刷、烫金、覆膜……有的甚至要打样3至5次。
第三步是喷码。据被查获的制售假冒化妆品的嫌疑人交代,他们会通过一些隐蔽途径,从一些品牌化妆品内部人员处获知某一段时间市场上销售的化妆品喷码大概是什么号段,然后喷上与正品同步的喷码。
第四步是采购小票造假。记者了解到,在网上,香港地区、韩国、欧洲等代购热门地的小票应有尽有。
第五步是海外镀金。相当一部分假冒化妆品会被运往国外再邮回来,以便获得海外发货凭证和入境证明。由于假冒产品本身价格低廉,即使算上邮费,利益仍可观。
监管盲区亟待规范
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建文说,海外代购原本是基于朋友、熟人间的信任而形成的一种小范围的购物方式,如今已然发展成为一种社交电子商务新模式,监管亟需跟上,不能留下盲区。对于制假售假的“黑色代购”要予以严厉打击,相关监管部门和平台运营者也要主动作为。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刘巍巍 朱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