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玥 王剑虹)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将于后天启动“东方之韵·剧荟江南”——长三角地区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昨天下午,十余位沪上戏曲名家汇聚上海昆剧团多功能厅,参加此次实践活动的行前动员会。在未来的一个多星期时间里,上海的二十多位老中青“双奖”获得者将冒着高温深入安徽泾县红色文化地区、江苏南京江北新区、浙江宁波农村地区等地演出采风,并与当地的艺术家同台交流。
近年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通过搭建各种平台,积极推动上海戏曲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民众,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戏曲。去年夏天,“中心”组织了旗下各院团的一批精兵强将远赴宁陕蒙三地与当地艺术家交流演出、参观调研。今年6月“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成立,“中心”也把眼光放到了与上海同属江南地区、文化气质颇为相似的苏浙皖,此番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旗下的京、昆、沪、越、淮、评弹等院团的艺术家们将深入长三角,既是对去年“深扎”活动的延续,也是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戏曲交流的加强促进。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派出的阵容堪称顶级配置,有获奖无数的戏曲大家,比如年过古稀的尚长荣、蔡正仁等,有各剧种的领军人物比如茅善玉、谷好好、钱惠丽、梁伟平等,还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生力军加盟其中,将为苏浙皖观众带来一场场戏曲盛宴。首场演出将于8月9日在安徽大剧院上演,节目单上不仅有蔡正仁的昆曲《邯郸梦·三醉》“红绣鞋”、茅善玉的沪剧《敦煌女儿·守望理想》、高博文、陆锦花的评弹《花好月圆》等海派风味戏曲节目,还有由安徽方面的艺术家们带来的黄梅歌《和谐四季》、黄梅戏《刘海戏金蟾·十五的月亮》、徽剧《徽风古韵》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戏曲节目。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表示,戏曲演员向来有夏练三伏的传统,现在上海的条件好了,但不能流失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好演员都是在舞台上拼搏出来的。谷好好认为,现在的中青年演员还需要多一点锻炼,多一点吃苦的精神,“功是练出来的,我们需要走出去、走下去,去深扎、去了解。”据介绍,这次主题实践活动在各地的演出将邀请一线的建设者走进剧场,还将深入农村与当地农民剧团同台演出,将名家云集、剧种荟萃的戏曲艺术送到百姓家门口,让中华戏剧返回民间,走向民众。
马上评
让戏曲“回娘家”
这些年,戏曲艺术总是戴着一顶“高帽子”,被叫作“高雅艺术”。高雅当然是好词儿,但是戴上了“高雅艺术”帽子的戏曲渐渐与普通民众疏远了,却是一个让人忧心的现象。好在这种现象正在改变,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呼吁让戏曲回归民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这两年组织艺术家下基层演出,正是一种尝试。
戏曲源自民间,原本是百姓都喜爱的一种大众艺术,要让戏曲回归民间,重获普通民众的喜爱至关重要。上海戏曲中心去年起开始组织获奖艺术家下基层,今年这次苏浙皖之行的演员阵容,更是让人心动,这样的组合在上海的舞台也不常见,各剧团的主力阵容几乎被“一网打尽”。看似“浪费”的阵容,其实却包含着主办方的一片苦心——只有这样的豪华阵容,才可能尽快“圈粉”,让原来对戏曲无感的人“一见钟情”,让戏曲早日“回娘家”。
当然,戏曲的“回娘家”路还很长,还远不是几组豪华阵容、几场下基层演出就可以完成的,业界人士还需不断努力。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