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居民送气上门,是不是很辛苦?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本报记者近日穿上长袖工作服,当了两个小时送气工。
一次要推三百斤
上午九时,记者来到上海液化石油气经营有限公司设在西宝兴路的配送站时,已是热浪滚滚。
青云路、天通庵路各有一家用户预约送气。于是,记者穿上厚实的蓝色长袖工作服,按作业规定,将手机、打火机等物件寄存后,“变身”送气工,走进仓库。那里,从用户端回收的空瓶,和从储罐基地灌装好的液化气瓶,分列两边双层叠放。
配送站站长沈俊华详细讲解送气要领并现场示范。“哐”的一声,推车下方的两根U形管撬起叠放的4个气瓶,4瓶液化气“出列”,一气呵成。
记者尝试“依样画葫芦”地操作,一拿推车就吓一跳——足足有三四十斤重,空推也不轻松;慢慢移到液化气罐边,钢瓶岿然不动,推车却倒退了出来。
“用脚顶住推车!”经工作人员指点,记者一脚顶住车,一手托住车把手,另一只手按住上层两个气瓶顶部,咬紧牙关,才拖出4瓶液化气。只觉手臂发抖,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将液化气瓶搬上车,更不容易——每个空瓶重约17公斤,加上灌装的14.5公斤液化气,4瓶总重约126公斤,再加推车,超过了150公斤。
送气更要送安全
在青云路上的第一个送气点,记者将液化气瓶装上推车,走进一条伸手就能碰到屋檐的狭窄弄堂,沿着坑坑洼洼的路面,推到用户家门口时,又出了一身汗。
低矮的家里没装空调,如同蒸笼一般。记者徒手拎着一个液化气瓶走到厨房,感觉脸上的汗,止不住地往下流。闷热中,迅速帮用户装好气瓶,赶紧从满是油污的厨房撤了出来。
“再检查一下。”同行的送气工莫师傅一边提醒,一边走进厨房。他说,送气工不只是送气,帮用户省去自行搬运气瓶之累,更要检查众多细节,比如燃气器具是否合标、有没有老化、有没有熄火装置、气瓶边有没有易燃物品。闻接气口、捏接气管、打开燃气灶试火……做完一连串规定动作,他才放心地离开。
天通庵路上的第二户居民家厨房,比前一户更狭小,而且油污更严重。厨房口几乎只有液化气瓶直径那么宽,内部空间仅能容下一个人,取旧钢瓶、换新钢瓶,进出都要格外小心。更麻烦的是,液化气灶已被油污包裹得面目全非,地板、墙壁、皮管上粘乎乎全是油污。一不小心,手上和衣服上都揩满了油。“有些小餐饮店的厨房,油污更厉害,想要不‘揩油’,根本不可能。”送气工高师傅坦言。
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统计,全市现有287万用户使用瓶装液化气,主要是尚未开通管道天然气的老旧居住区和餐饮经营户。为防止意外发生,送气工除了不辞辛劳上门送气外,还必须加强安全检查,尽早处置各种隐患苗头。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