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 赵桥农家书屋
8月,浦东新区大团镇赵桥村的田里,硕大的桃子刚刚成熟,村民们正忙着采摘。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中,田间一座小屋显得格外幽静。门上,一块木纹的牌子上浅浅刻着几个字:“赵桥农家书屋”。这古朴素雅的房子就是全村人的“文化客厅”了。
赵桥农家书屋门前的牌子上写着“负责人:刘丽;志愿者:张梅仙。”有趣的是,这两位正是村委会的两任财务管理。
张梅仙今年已经59岁了,她是赵桥村的“老财务”。但即使退休了,她也还在村委会“发光发热”。她告诉记者,从当初小小的图书室,到如今的农家书屋,她见证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赵桥村定期会接收一些区图书馆配送的图书,可这些书一直堆积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张梅仙一直觉得,要把它们利用起来,建一个家门口的图书室。2012年,村代表全体大会经过讨论和投票,终于决定建图书室。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谁来当管理员呢?当时,张梅仙在老一辈人当中算是文化程度高的,又爱读书,又做着财务的工作,大家对她的细心负责十分放心。众望所归,她就兼任了这个职务。2014年,张梅仙退休后,刘丽接班,成为了村委会的财务管理,图书室管理的重任也一并落在她身上。“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多,兼职就越来越忙不过来了。”
今年4月,小图书室扩建成了农家书屋,图书的数目也从原本的两书架变成了四书架,达到五千多册。张梅仙便回到这里,成为了专职的管理员。
书屋之所以红火起来,里面有张梅仙一份功劳。开始,想读书的人不少,来书屋读书的人却不多。大家都觉得去书屋要办手续、交费用,门槛很高。张梅仙就想,自家人读书要什么门槛。原本图书室的借阅就是免费的,这下更是连图书证都免了。“反正我每个人都熟得很呀!”每来一位读者借书,张梅仙就在登记册上写下他们的名字、借书日期、书目和所属的村委大队,都用不着他们自报家门。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归还,张梅仙下班的时候就绕个道,直接去他家问问,“看完了没有?”
在张梅仙这样“零门槛”的经营下,书屋有了熟客。柴场三队的唐龙明就是熟客之一。就连唐龙明爱看的书,张梅仙都记得清清楚楚。于是,村民之间一传十十传百,来借书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书屋一进门,一张巨大的桌子上摆着不少杂志。一到周末或者农闲,这里就坐满了读书的村民。不同于市区的图书馆,在这里大家总是会边读边聊,像是个小沙龙。有时候,读到兴起,村民们还会自发朗诵起喜爱的篇目,随时开起一场朗诵会。刘丽告诉记者,“读书在我们村可是件乐事。”“自从建起这个书屋,阅读就渐渐走进了全村人的生活,从张阿姨,到我们这一代,播撒在田野间的文化的种子,也算发芽了。”刘丽满心欢喜。今年,赵桥农家书屋成为了2018上海书展的分会场。刘丽展望,未来会有更多好书、更多阅读活动走进赵桥村,让村里的书香愈发浓郁起来。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