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开幕当天,以“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改革创新 打造传世精品——改革开放40年与主题出版”为主题的2018长三角主题出版论坛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办,来自出版领域的专家、学者、出版人共同解读主题出版的现状,探讨主题出版的未来,如何让主题出版更具穿透力,更具融合性创新性,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出版形式。
有人买,才有人读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从党史的故事入手,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最生动的就是我们党的历史故事”。用大道理小故事,把历史的逻辑隐含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当中,这样才能教育人、感染人、感动人。
书是给读者看的,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把想要告诉读者的东西和读者想要知道的东西统一起来,在内容体例上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在把握党史主题主线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地还原历史现场的同时,注重历史细节,把历史人物的活动放到突出的地位。主题出版的书应该是书店能看到,读者能买到,这样才叫书,实现书的流通,因为有人买,才会有人读,才能够使读者记住。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认为,衡量主题出版质量的标准不应该简单的以数量的多少,而是质量的高低,不是选题的某几个类型,而应该是内容的是否深刻,以及是否受市场的认可,读者的喜爱。“对我们出版企业来讲主题出版的本质就是能否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不管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抓主题出版尤其是重大的主题都是优秀出版企业的传统和使命,也是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出版市场的一种选择。”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去年年底已经达到了290多万册,这使主题出版的平均印数有了大幅度提升,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有创新,才有人气
为新时代的读者服务,需要探索主题出版内容建设的创新形式。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王岚列举了《开天辟地——中华传世神话》,首次采用了原创连环故事的绘本形式,对中华传世文明的经典和精髓集中进行原创的呈现和艺术的表达。《中华民族文化大系》则以独具中国特色和当下风格的内容表达和视觉呈现来探索主题出版物更大程度上的可读性和大众化。这些读物努力地将精深的内容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读者看得懂、用得上并且能够立得住。主题出版在当下新媒体发展的激发下,也有了更新的传播途径,以《马克思的20个瞬间》为例,纸质图书一问世即上线音频版,给90后讲马克思,从今年4月份至今全国电台的总收听量累计已经超过2.7亿人次。2.7亿是什么概念?这是一个省级党校200年的培训量。“此外我们还在策划给90后讲改革开放,讲学术文化的传承,讲上海社科大师,我们探索用新的视角、新的模式来走主题出版加多媒体加服务的创新之路。”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