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观证据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上海检察机关日前开始运用心理测试技术,甄别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的真伪,这一举措增强了检察官对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的内心确认,继而有的放矢针对疑点深入调查,经过补充和完善相关证据,厘清事实真相。
2017年5月,来沪洽谈生意的刘某假借会见生意伙伴帮助介绍工作为由,约大学刚毕业的小琪在某快捷酒店见面。进入房间后,刘某意图不轨实施强暴,遭小琪多次反抗。但刘某采取蒙枕头、口头威胁等方式,强行与小琪发生性关系。该案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犯罪嫌疑人刘某情绪激动、声泪俱下,并提供其与小琪长达一年的微信聊天记录,证明小琪是自愿发生性关系。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刘某多次表达对小琪的爱意,小琪虽然屡屡婉拒,但最后仍专程从外地赶来上海,并且两人共同开房,与刘某独处于同一房间,确实存在疑点,且该案发生于酒店房间内,无第三人在场。为查清事实,检察官遂委托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对刘某、小琪做心理测试。
据了解,如今涉案人员的作案手法越来越有隐蔽性和反侦查性,不供、翻供现象并不少见,上海检察机关引入测谎技术,有助于缩短办理周期、减小查办难度。根据《人民检察院心理测试技术工作程序规则(试行)》规定,心理测试结果虽然不能单独作为证据使用,但是可以用于帮助审查、判断证据,心理测试在审查言词证据、促使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以及保护无辜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统一受理全市各级检察机关委托的心理测试工作,年均办案量近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