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准备时长近4小时的参赛曲目,又要自创华彩搭配莫扎特的名篇;既要拿下高难度的技巧,又要理解中国文化底蕴的《悲喜同源》……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上海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被视作“最难小提琴比赛”的全部原因,那就太天真了。
事实上,除了要考量自技巧、感知力、文化素养,大赛中“潜伏”的高手才是“看不见的难度”。卧虎藏龙,他们有许多既有天赋还很努力,甚至已拿下诸多国际奖项却依然匍匐在参赛路上。今日,走近早已成名却仍在路上的参赛者,欢迎来到“潜伏者”的乐园。
这是奥尔加·什劳布科娃(上图 主办方供图)自2015年来第三次来中国参加小提琴比赛,相比此前在珠海、成都等地参加的比赛,奥尔加说:“感觉上海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规格很高而且被‘照顾’得最周到。”
生于1993年的奥尔加,自4岁起便学习演奏小提琴。2013年,她获得了比利时那慕尔BRAVO国际比赛的一等奖。2014年,年仅21岁的她拿下了捷克爱乐乐团客座首席的职位。已经在世界排名前十的知名乐团获得职位的奥尔加并不满足:“从评委们的点评中我能验证自己是否更上一层楼,而不同特色的选手也能带给我各种启发,激励我不断超。”
周颖(下图 主办方供图)1993年出生于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市,曾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跟随米丽娅姆·弗里德学习,最终却毕业于哈佛大学文学专业。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爱读书的习惯让周颖对乐曲的理解自有独到之处:“艺术本就是人对世界的看法,文学中汲取的养分对我的音乐演绎有很大帮助,我更能了解曲目的背景以及作曲家在创作时的心境。”
酷爱俄罗斯文学,又在美国诗歌中获得养分,以小提琴家海菲茨为偶像的周颖,年纪虽小却展现了远胜于同龄人的成熟和沉稳。在得知陈其钢的《悲喜同源》是决赛必拉曲目,周颖特地做过“功课”:“这是陈其钢老师在痛失爱子后创作的曲目,在看了大量背景材料后去体会这段24分钟的音乐,真的能体悟出很复杂的情感——悲喜、得失。乐曲所要传递的就是转瞬间的人生别离。”
作为2017年尹伊桑小提琴大赛二等奖获得者、2012年伊丽莎白女王大赛和2015年西贝柳斯小提琴大赛优胜者,周颖曾与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乐团、慕尼黑交响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等一流乐团有过合作。作为独奏家,她又在美国本土与亚洲举行巡演。这样一颗乐界炙手可热的新星,却说小时候一点不喜欢小提琴:“但随着年龄渐长,我却发现这竟是自己唯一能展示真我的通道。”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