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餐阅读大行其道的时代,如何架起年轻人与经典之间的桥梁,引导他们从相近的视野跨出,迈向更开阔的远方,如何进一步关心年轻的文学理论批评作者们的成长,成为本次大赛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参赛者以本科生为主,年轻的有1999年出生的,少量的是高中生。这是一股来自年轻人回望经典时的思考力量。
“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赛事所选择的“被评论”作品大多出自《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本届赛事邀请青年学子品读的25篇作品有些过去被评论得较少,甚至比较另类,如鲁迅《野草》中的《好的故事》、郁达夫《迷羊》等,评论家、大赛终评委王纪人说,这是有意为之的选择,更能考验出参赛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以靳以为例:“靳以作为一个作家,他的早期作品也有不是很到位的地方,所以能够对他的作品提出某些质疑,我觉得的确不容易。”
一等奖获得者叶杨莉以评论茹志鹃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入手,她提出:“以一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去阅读文学经典,我们获得的审美将会宽广很多。希望跟我一样对文学感兴趣,对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感兴趣的同学,都有一双能够关怀社会、时代的眼睛,能够出入于宽阔和细腻之间,能够发现这个时代的磅礴和幽微。”
上海有重视文学评论的好传统,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说:“我们在这个年代,希望也能够有一批全景地反映上海发展的像《子夜》《上海的早晨》这样的作品,这需要通过文学批评去推动,去重新发现。”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