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季度迎来了一波可转债申购打新的浪潮,可转债打新由于免保证金申购,其不需要市值持仓就能满额申购的低门槛,使得广大投资者都能参与其中,一时间炙手可热,几近全股民动员。而如今参与可转债申购和可转债交易的投资者人数骤减,甚至很多投资者选择了放弃缴款。这一波浪潮沉浮之快,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投资者们思考。
可转债兼具债券和看涨期权的特征,但不等同于股票。浪潮伊始,很多投资者都把可转债申购当做新股申购来操作,但可转债其定价依据和内在价值,与新股并不一样。可转债价格的攀升,需要标的股票的价格上涨,其内在价值才能够匹配。而客观上来讲,对于大多数发行可转债的公司来说,发行转债是公司发展过程中融资的手段之一,融资后的投产收益在现有经济环境下大多无法快速兑现,从而无从提高公司的实质盈利,更无法反馈到股价,所以可转债炒作出来的高价也无法持续。
在理论上来讲,可转债在转股期之外的主要属性是债券,在其发行人经营正常、还款付息能力稳定的情况下,其价格是不应低于面值的。低于面值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投资者对于可转债的标的股票走势不乐观,认为未来或因自身或因大盘,股价会低于转股价,届时转股是不利的,投资者只能收取较低的利息回报。可转债由于附加了看涨期权的属性,其票面利率往往是低于相应企业债的利率的。所以从债券的角度来说,可转债的炒作空间在弱势的市场中也是有限的。
回到目前的市场来看,由于可转债的转股期一般在半年以后开启,所以2017年四季度的可转债发行浪潮,对应的造就了目前可转债转股期开启的高峰期。对于持有可转债的投资者来说,一个选择摆在了面前:
转股期内直接卖出转债和转债转成股分哪个更有利?
可转债由于其同时具有债券性质和期权性质的复杂性,何种操作能最大化投资者的收益还是需要经过一番计算的。但是从结论来说:如果转后股份(加现金)的总市值,大于目前的二级市场可转债的价格,那么选择转股有利;如果转股后的总市值,小于目前的二级市场价格,那么选择卖出有利。
持有可转债的投资者还有一种操作选择,也就是放弃转股,持有至到期获取利息收益。如前所述,可转债票面利率往往是低于相应企业债的利率,例如隆基转债:票面利率:第一年为0.3%、第二年为0.5%、第三年为1%、第四年为1.3%、第五年为1.5%、第六年为1.8%。通过简单的折算,可见其年化收益率在1%左右,低于现期的利率水平。极少数的可转债会提供高利率,因为从发行方的角度,可转债是以低成本融资为目标的,可见持有到期收益并不理想。
长江证券 陆志萍
本版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