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建港村睦邻点、家门口服务站、党建服务站和妇女微家“四合一”服务点,不少参观者都感到一丝疑惑:“这幢房子究竟是村委会的,还是村民的住宅,又或是政府出钱造的社区中心?”
之所以会纳闷,是因为这幢两层小楼外表看着气派,走进大门,通往二楼的楼梯格局和一楼带厨房的布置,看着都与普通民宅一模一样,然而环顾整个一楼,却没有一点住家的气息:虽有厨房,却没有一丝烟火气,还有图书角、会议室、学习空间等,看着实在不像是民宅。
这个既不像村集体办公用房又不像村民私宅的“四合一”服务点,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这里是村民老汤的私房,一楼就是他们夫妻俩原先的起居空间。三四年前,在企业里做高管的老汤夫妻俩搬去惠南镇居住,父母亲仍居住在二楼,一楼便闲置了。不久前,村里要设立“四合一”服务点,老汤得知后,欣然同意将刚装修不久的一楼全部拿出来提供给村民们使用。
一个月前,“四合一”服务点正式挂牌,村委会出资在一楼的墙壁上安装了护墙板,添置了电扇、桌椅、书籍等设施,热心村民捐赠了空调,老汤的父母还将烧饭的家什搬到了相邻的小屋里,这座民宅就大变样啦!服务点里,志愿者可以帮老人理发、代办医疗报销和交电费等琐事,定期还有医生义诊活动,文艺爱好者还可以一起唱歌、跳舞、做手工。七十多岁的老汤父母最初不明白自己家的这个“睦邻点”是什么意思,村干部向他们解释说:“‘睦’是大家和睦相处的意思,‘邻’说明邻居们可以一起来参与”,再加上每天都看到老邻居们来活动的场景,两位老人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他们说:“本来家里只有我们两个老人有点冷清,现在村民们都来了,人气旺了,大家一起唱歌,我们找回了年轻的感觉。”
像老汤一家人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建设的村民在建港村还有很多。从老汤家往外走,东西两侧分别有两个开放式小公园,不过,这可不是政府拨款建造的市政公园,而是村民精心修建的“自留地公园”,面积加起来超过了2000平方米,公园内还建起了植物廊架、假山小径等景观。美丽庭院建设工程中,村里还将原本只有1.5米宽的黑臭水浜整治拓宽成3米宽的小河,东西两侧公园之间有了水带相连,成为村民早晚纳凉赏景的好去处,也让建港村的庭院更美更温馨了。
本报记者 孙云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