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就是说,非遗实践一定要回归社区、回归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保护工作未开始时,各项技艺都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有些可能因为社会的需要而变得非常兴旺发达,有些可能因为社会变迁等客观因素就消亡了。非遗保护工作启动后,符合条件的项目有了更多的平台去展示发挥,既装点了市民的生活,又丰富了市民的文化需求。而那些无法顺利在当代生存发展的项目,要为老百姓所知所用,就必须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迭代。
未来,上海将推动非遗保护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继续推进“非遗在社区”项目,推动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实施网格化传习与服务,指导相关地区将非遗展演展示项目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菜单,推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活动与特定社区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广泛推动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同时,以“文创50条”为推动,举办围绕非遗的创新创意大赛,推动中华元素的当代表达,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本报记者 赵玥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