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华坊里的四代人
姚霏
  姚霏  

  品华坊真的要动迁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情复杂。

  我们家族四代人在豫园旁的这个街坊居住了近百年。1923年,我的曾祖父顶下了品华坊15号的房子,那一年祖父刚好出生。15号的房子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石库门。据建筑专业的父亲说,传统意义上的石库门,应该有天井和东西厢房。但15号的房子,大门一开就是客堂间,属于因地制宜的改良型石库门。父亲回忆小时候家里的格局。当时,爷爷奶奶住在二楼前楼,曾祖母住在后客堂,而他们几个孩子就在客堂间睡。1961年的一次台风过境,让上海成了一片泽国。那天清晨醒来,父亲发现弄堂里的水漫到了客堂间,拖鞋像小船一样东漂西荡。最糟糕的是家里养的几只小鸭子,居然顺着水游了出去。父亲一路找到品华坊弄堂口,还是没找到它们。半个多世纪后,父亲讲到这段经历,仍然为失去了心爱的小鸭子而唏嘘不已。

  品华坊15号记载了父亲的童年,也见证了父亲的才华。1980年代,父母亲在客堂间成了家。改革开放让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好。除了传统的“三十六只脚”,冰箱、洗衣机、沙发也都登堂入室。十平米的“螺蛳壳”再也做不成“道场”了,父亲计划搭建一个“二层阁”。父亲把阁楼设计成了“南低北高”。从客堂后的楼梯进入,越往南,阁楼越低,最后只有不到一米的高度。但这个高度,用作睡觉的区域绰绰有余,留给楼下房间足够的层高和采光。一个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出现了。因为过道太窄,沙发无法顺利搬入。父亲将四扇窗卸下,并将窗前的防盗栅栏锯去一段。沙发腾空而入。而追求完美的父亲还找来了十几个茶色塑料药瓶,反扣在栅栏顶端,竟然十分别致。那几年,我们家成了品华坊里的样板房。有人要装修,总要到我们家来取取经。

  尽管起居室和卧室分离了,但缺少卫浴设施仍然是我童年最大的困扰。那时夏天,女人们在房间里放一个大大的木盆,关上门、拉上窗帘,匆匆洗个“贵妃浴”;男人们往往乘着沉沉的夜色,在公用水槽区域将就着对付。到了冬天,大家只能走上十来分钟,去往几条马路之外的公共浴室。更令我烦恼的是如厕后“倒痰盂”的问题。品华坊弄堂口有一个三位一体的垃圾箱、小便池和化粪池,被邻里亲切地称作“三合一”。这可是家家户户每日都要“光顾”的所在。上了小学之后,我也开始做些家务活,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去倒痰盂。倒不是嫌臭,而是因为同学大都住在这条弄堂,每每被同学看到手持“混元金斗”的场面,我都要面红耳赤地飞奔而过。

  因为生活不便,15号的大人孩子们渐渐搬离了老宅。今天再去那里走走,更是感慨弄堂的狭窄、房屋的逼仄。动迁的消息让我们欢欣鼓舞,这是几代人盼望的好消息。听说,品华坊所在的区域将成为豫园旁的一块绿地。绿地里将保留下那座和豫园颇有渊源的古建筑——世春堂。旧区改造和风貌保护并非天然的矛盾。而品华坊的故事也不会因此消失,它将长长久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豫园书画院已经走过了四十年光阴,请看明日本栏介绍。

  十日谈

  上海老城厢忆事

  责编:徐婉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品华坊里的四代人
念书的美好记忆
不留痕迹
又见“老虎灶”
见高楼不若见此山
水乡(油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品华坊里的四代人 2018-10-15 2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