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参观“上海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展览”,在一展厅中看到了仿制的一座“老虎灶”。笔者驻足细看,寻思良久。这土里土气的“家伙”不就是我小时候在镇上常见到的“热水大炮台”吗?尽管它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却勾起了我许许多多的往事。
老虎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是苏、浙、沪一带的古老传统。老虎灶以形状而得名,因为它有一个翘起的尾巴和灶头。最初盛行老虎灶的时候还没有煤、煤气等方便的燃料,所以,废木料就成了引火烧水的唯一柴禾。原来的老虎灶全部是人力来开办,如木桶挑水,舀子打水,人工烧火。老虎灶一般有两至三口锅,最前面的是直接烧开水的,后面几口锅利用前面锅的余热,将水加温预热了,一旦前面的那口锅里的开水用得差不多了,后面锅里半开的热水就陆续补给至前面锅里,如此循环往复,既节省了燃料,又防止了供应开水的速度减慢。
新中国成立后,老虎灶变成了“国营经济”,已经加以改造了,有自来水和出水龙头,装水的是一个大水箱。整个看起来像一个锅炉,但是仍然保留了一些老虎灶原有的特征,所以人们仍旧称它为老虎灶,仍旧去打热水。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崇明政府机关工作时,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到老虎灶泡开水,一暖瓶开水五分钱。
记忆中,老虎灶给我留下许多深刻的印象。小时候有时跟着父亲上镇赶集或到镇上医院看病时,在街上总与老虎灶照面,出于好奇总要缠着父亲一起去看看老虎灶和里面的茶馆店。只见外面的老虎灶热气腾腾,排着队的打开水人一个个将几分钱的硬币咔嚓咔嚓地扔到烧水工准备的铁盒子里。在老虎灶里边的茶馆店里可就热闹了,茶客们通常自备点心和茶叶,边吃边喝,相互间天南海北地侃大山,散布着来自多种渠道的各式各样的信息,估摸着上午十点左右,茶客们开始起程回走,有的茶客还咿咿呀呀地哼着小调,心满意足地离开。有几次茶馆店举办书场演艺会,一男一女的说书人,手拿着琵琶、三弦,一会儿唱着好听的评弹曲调,一会儿又眉飞色舞地说着故事,可惜那时年纪小听不懂苏北闲话,一听到大人们哈哈大笑,我们不明就里,也傻乎乎地跟着乐。这一乐就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
资料显示,上海自建埠伊始,老虎灶就盘踞市街了。上世纪50年代初鼎盛期,全市共有2000多家老虎灶。以后随着供水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步递减,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区的老虎灶渐渐式微,至2003年10月,随着上海南市老西门最后一家蔡氏老虎灶的关门,市区的老虎灶基本已绝,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富有各种特色的茶室和咖啡馆。
老虎灶尽管已消失殆尽,但老虎灶的温暖依旧留存在岁月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