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专题
     
本版列表新闻
17日至21日上海将举办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17日至21日上海将举办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
每个展品背后都有一个上海帮扶的故事
鲁哲 杨洁
■ 南涧县红云核桃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工人们正在筛选核桃本版图片 王凯 杨洁 摄
1 ① 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工人们正在雕刻木雕
2 ② 剑川县臻福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加工黑蒜
3 ③ 在桐梓县,一堆新鲜笋子高高垒起,笋农开心地笑了
4 ④ 南涧秉炎农牧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无量山乌骨鸡生产流水线上操作
了解更多对口帮扶信息 敬请关注“上海合作交流”微信公众号
  云南的诺邓火腿、尼西土锅鸡、砚山蔬菜、剑川土豆;贵州遵义桐梓方竹笋、习水麻羊……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在上海将举办2018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展示展销来自云南、新疆喀什、贵州遵义、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重庆万州、湖北宜昌夷陵等地区的5000多种特色商品。

  每个展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上海帮扶的故事,近日,记者赴云南、贵州遵义等地采访,看到听到一个个上海各方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努力改造生产链、打通流通链、提升价值链的故事。

  诺邓火腿端上上海餐桌

  2012年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后,诺邓火腿火了。诺邓是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大山深处的一个镇,自古出产井盐,因为有盐,诺邓人学会了腌制火腿。这里最低海拔1900米,最高2300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很适合火腿的深层发酵。做一个火腿要3年时间。腌制火腿的材料是诺邓村民养的诺邓乌金山猪,最少要养10个月左右。用的盐必须是诺邓井盐。杀猪取腿,上盐腌制后,还需要吊晾两年,吊晾的厂房必须是土木结构,必须造在山坡上,半地窖式,让火腿自然熟成。

  如果用吃饲料的猪做火腿会怎样,云龙县诺邓镇金腿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琨斌说,曾试过吊晾到第二年,脂肪层就会脱离,往下滴水。

  但就是这么好的产品,过去销路并不好。2015年,时任光明食品集团云品中心总经理的虞洁来到火腿厂。“我们当时卖火腿是整腿卖的,一个火腿要6到8斤,卖不动。”徐琨斌说,虞洁看了后,又做了市场调研,建议产品多元化,精细化。在她的建议下,火腿厂开发了一系列小包装产品,有120克煲汤用的,30克炒饭用的,300克简装的,800克盒装的,两公斤礼品装的……其中最奢侈的是36克一片可以生吃的三年成火腿。

  2016年,诺邓火腿到上海参加展示活动,现场请来100位专家盲吃、盲品、盲选诺邓火腿和世界著名的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结果诺邓火腿以52:48胜出。诺邓火腿在上海就这样一炮打响了。

  现在诺邓火腿进了城市超市、盒马鲜生、高岛屋,还有一些高级会所,“走的是高端路线,销路非常好,火腿不够卖。”徐琨斌对上海的精准帮扶赞不绝口。

  这家火腿厂有12个工人,其中7个是建档立卡贫困户,1个是残疾人。工人年收入可以达到8万元。在厂里工作的贫困户李琦夫妇赚了钱盖了房,也不用再到外地打工了。企业的发展还带动周边农户的生猪养殖,每年带动农户2400户,户均增收约400元。

  香格里拉土货走出大山

  在香格里拉藏区饲养的藏香鸡是一种古老的原种土鸡,养殖历史有1400多年了。当地藏民遵循传统的放养方式,鸡自己觅食,生长周期达200-300天。香格里拉藏香鸡高蛋白,低脂肪,肉质细嫩鲜美。用尼西土陶加工的藏香鸡,就是著名的尼西土锅鸡了。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挂职的上海援滇干部王忠民说,香格里拉的好东西何止尼西土锅鸡。藏香鸡、藏香猪、蜂蜜、松茸、天麻……这么多优质的农产品怎么进入上海市场,这些年援滇干部花了不少心思。

  自2009年开始,在上海市商务委、上海蔬菜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的帮助下,为迪庆香格里拉碧罗雪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特产品搭建展销平台,将维西县优质农产品,如蜂蜜、核桃油、青刺果油、食用菌(松茸、牛肝菌、鸡油菌、黑木耳)、绿壳鸡蛋、当归、天麻等,带入上海市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带动销售。线下,在宝山区、松江区等设立定点销售柜台;线上,依托优秀的电商平台,打开市场,带动销售额增长,提升维西农特产品的知名度以及碧罗雪山品牌的影响力。

  今年9月,上海市供销总社、四季汇鲜、康品汇生鲜、食行生鲜等企业的负责人与维西县供销社等农业龙头企业就如何让维西农特产品走进上海展开了面对面洽谈,上海市供销总社与维西县供销社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

  买一袋“洋芋”就能帮到贫困户

  剑川人管土豆叫“洋芋”。在当地,“洋芋”是很多人的主食,也是很多贫困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剑川红”洋芋是大理州剑川县的特产,生长在海拔2500米—3000米的红壤中。这几天,在海拔2960米白山母村,“剑川红”洋芋正进入丰收期。

  白母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杨路树告诉记者,这是离太阳最近的洋芋了。他随手抓起一个洋芋,一掰两段,芯子呈一圈圈辐射状紫红色。“这是花青素。别的地方种不出来的。”杨路树说,这里的洋芋用的是农家肥,不用化肥;海拔高,病虫害少,不用农药,目前正在申请有机认证。这里洋芋一年只长一季,又甜又糯,久煮不烂,又富含花青素。但去年洋芋滞销,杨路树和村民们都急得要命,比他们还急的是到剑川挂职的浦东新区援滇干部顾军。

  为了帮助“剑川红”打开上海市场,顾军与上海市农委对接,参加2018年的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此外他还邀请《浦东时报》记者前往剑川实地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采购了100箱“剑川红”用于义卖,这也成为出现在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第一批“剑川红”。

  通过展销和媒体的报道,“剑川红”洋芋逐步进入上海市民的视野和市场销售渠道。经浦东新区政府合作交流办努力协调,“剑川红”进到了浦东新区政府食堂;上海绿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孙桥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商集团已通过手机APP“每日鲜优”“天天果园”等累计销售70吨。9月,“剑川红”正式进入上海平价菜柜。

  “很多人从来没见过‘花心’洋芋,不敢吃,怕是转基因的,其实这是云南很古老的品种,现在销售情况不好,很大原因是宣传不够。”杨路树说,希望上海市民能接受这种洋芋,买“剑川红”洋芋就是用实际行动扶贫。

  习水麻羊走进上海超市

  早上7点多,遵义市习水县良村镇大安村的汪兴文吃过早饭,就准时到地里去割草了。草料剁碎打细以后,正是他家圈养的几十只习水麻羊最爱的口粮。2014年,因为父母身患重病,汪兴文一家陷入了生活低谷,是养羊,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脱贫致富。

  褐色皮毛,眉毛边有两道黑纹,背上一道醒目的黑纹,小小的耳朵微微竖起……习水麻羊被列入国家级遗传资源名录,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习水,办红白喜事都少不了杀羊来宴请宾客,过年第一件事就是宰羊。传统习俗,是麻羊产业链得以兴起的基础,而要发展壮大,则不得不提上海援黔企业习水县黔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这个“龙头”。

  企业负责人杨泽出生在上海,4岁就跟随父母来到贵州。姓杨、属羊、爱羊,按杨泽的话来说,他“天生与羊有缘”。这份情结,促使他放弃了前半生致力的医疗事业,于2010年回到贵州养羊,一下子坚持了八年。

  “以前农民不愿意养羊,嫌它长不大,效益不好。我们发现问题出在习水麻羊近亲繁殖。”杨泽说,在普陀区的帮扶下,他们花了很大的功夫进行育种、提纯、扶壮……现在,习水麻羊的脖子上都有芯片,有了“身份证”,品种一步步得到优化,羊能长得大了,农民的效益也就自然好了起来。现在,贵州省肉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就设在厂里,为整个贵州省肉羊行业制定标准,把控食品安全,确保走出去的标准化产品绿色健康。

  上海援黔干部、习水县扶贫办副主任孙志勤介绍,除了与当地百姓签订收购协议外,企业还为一些贫困户提供加工厂就业岗位,并建立了一套利益联结机制,让最困难的群体也能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

  今年春节,企业的“中央厨房”加工厂正式落成投入生产,用习水麻羊为原材料制作的羊肉米粉、面条、蘸酱、方便火锅等快消品在电商平台销售,打通了从产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如今,习水麻羊已经对接上了农工商超市、食行生鲜等,上海市民足不出沪,即可品尝贵州特产的鲜嫩美味。

  打造方竹笋产业链

  拎住笋尖,使劲转几圈,再用巧劲一扭,一根胖笋就落到了地上。不多时,一堆新鲜笋子已高高垒起,笋农满载丰收,喜笑颜开。

  每年9月,在贵州桐梓县总能看到人们忙忙碌碌“打竹子”的情形。方竹笋是贵州北部、重庆南部的特有品种,海拔1200米以上才能种活,而桐梓县正是方竹笋之乡。这种笋子因其根部呈方形而得名,笋尖还是圆的,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还有那么点“天圆地方”的灵气。

  “以前种玉米苞谷,好些都被野猪吃了,基本没什么收入,肥料钱都不够抵。”山堡村村民黎阳告诉记者,相对于种植庄稼较高的劳动成本,种植方竹不需多费心,它自会生长。“现在种笋子省力,平时还能出去打打零工。”黎家有十几亩竹林,每亩方竹笋可以有约2000元钱的收入。有的村民还在林间散养土鸡、竹鼠等,发展林下经济。以前,村子里都是瓦房,现如今,两三层高的“小洋楼”一栋栋盖起来了。

  采下来的鲜笋可以直接卖,也可以加工成干笋、盐笋或即食产品。今年9月,桐梓能“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方竹笋产业链出了不少力。桐梓县林业局副局长邓超介绍,县里目前有方竹林55.8万亩,到2020年,桐梓县将打造100万亩竹林,覆盖所有贫困户。为了提高品质,县里还与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并免费为农户提供种植技能培训等。

  与上海人吃惯的春笋、冬笋不同,方竹笋是秋笋,如今是采笋吃笋的好时节。如何让更多人品尝到这贵州当地的原生态美味?上海援黔干部帮忙牵线搭桥。去年国庆,楚米镇高山村热闹非凡,桐梓方竹笋进沪首发仪式在这里举行。一大批鲜笋从山头直接运到1800公里之外的普陀区菜市场,上海市民得以第一次尝到来自贵州的方竹笋鲜笋。就在前不久举办的农民丰收节上,桐梓县还接洽了一批有合作意向的上海客商。“方竹笋销往上海是双赢之举,既可以让上海百姓品尝到来自大山深处的绿色农产品,也能助力当地脱贫攻坚。”上海援黔干部、桐梓县扶贫办副主任华军说。

  桐梓县副县长李小静告诉记者,除了拓宽销售渠道以外,县里还计划围绕方竹笋,打造一条全产业链。“作为农产品食用外,竹子加工后还可以做成竹藤、竹纤维、竹炭等。未来桐梓还将发展竹林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休闲避暑。” 

  聚焦精准扶贫打通流通链

  在采访中,上海聚焦精准扶贫,发挥对口地区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发展优质特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脱贫的故事非常多。

  砚山县是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之一。砚山蔬菜基地水质良好,空气清新,生产出来的蔬菜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云品入沪”为砚山县的蔬菜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上海援滇干部帮助砚山企业与上海市场产销精准对接,开辟了“砚菜”入沪的新渠道。2017年9月,云南(砚山)中康食品有限公司参加了由上海蔬菜集团举办的“云、遵产业(扶贫)基地农产品上海产销精准对接工作培训会”,到上海蔬菜批发市场实地调研,与优质的蔬菜批发企业进行精准对接,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0月,中康食品有限公司再次组织销售团队来上海蔬菜集团参加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培训,并组织了20多个品种入沪试销。今年1月,中康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批量进入上海蔬菜集团的江桥市场和西郊国际销售,预计全年可销售1000吨蔬菜,在实现可观经济效益、带动砚山蔬菜基地发展的同时,直接带动了800多户贫困农户有效增收。

  普洱出名的不仅有茶还有咖啡。在江城县,上海黄浦区帮扶74万元帮助云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扩建咖啡精加工厂,并与上海3家企业签订了产品销售对接协议,直接带动建档立卡户88户,400人增收;公司租赁当地荒山开发种植,农民有了租金收益,还返请当地劳动力从事咖啡生产和咖啡鲜果采摘工作,户均年收入5000元。在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上海金山区帮扶建设科研中心150万元,上海宝钢集团帮扶75万元用于建设漫崖咖啡文化博物馆、45万元用于改造生产线。企业直接带动咖啡种植基地农户460户1800余人增收,截至2017年,漫崖咖啡基地种植户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明显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改善了周边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41户383人。

  红河云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种植红心火龙果的企业。从项目引进到基地建设,上海市长宁区、相关单位和援滇干部都给予了关心和支持,火龙果上市后还帮助联系上农批及食行生鲜,促进火龙果在沪销售。对于当地的贫困户来说,公司落地,通过土地租金使当地农户,其中有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获得收益;每年可提供固定工作岗位25个,临时工作岗位5000个以上。通过免费提供苗木及技术培训与指导并负责产品销售,让有能力、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更大、更长期的收益。

  楚雄永仁县的天丰地盈现代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养殖“云岭牛”肉牛的企业。一开始,由上海提供帮扶资金540万元用于公司牛舍建设;又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用于饲草基地建设,为企业养殖提供所需饲草;还牵线上海西郊国际、牛旭集团等企业,推动公司牛制品进入上海市场。这家企业落户永仁,不仅给当地贫困户带来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贫困户的玉米种植产业,贫困户就近将玉米、秸秆提供给公司,不仅方便省时,还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鲁哲 杨洁)  

  2018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展期安排

  主展馆

  上海源深体育馆

  (浦东新区桃林路888号)

  10月17日 9:00 - 17:00

  10月18~19日  9:00 - 17:00

  10月20日  9:00 - 20:00

  10月21日  9:00 - 12:00

  (注:17日上午为受邀专业采购商展,市民朋友12:00之后可以入场)

  长宁

  分展馆

  上海农业展览馆

  (长宁区虹桥路2268号)

  10月19~21日  9:00 - 16:30

  10月22日  9:00 - 14:00

  闵行

  分展馆

  上海闵行体育馆

  (闵行区新镇路288号)

  10月17~19日  9:00 - 17:00

  10月20日  9:00 - 20:00

  10月21日  9:00 - 17:00

  嘉定

  分展馆

  上海嘉定体育馆

  (嘉定区新成路118号)

  10月17~19日  9:00 - 17:00

  10月20日  9:00 - 20:00

  10月21日  9:00 - 17:00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专题
   第A13版:专题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新民旅游
   第A28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ZF01版:中缝2-23
每个展品背后都有一个上海帮扶的故事
新民晚报专题A12每个展品背后都有一个上海帮扶的故事 2018-10-16 2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