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二十世纪70年代末,大批“知青”返沪,上海人本已尖锐突出的“住房难”矛盾更是雪上加霜。几十万户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还有不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或无房可居。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靠国家分配的政策给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住房改革迫在眉睫。
今2017年末,上海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7平方米。随着上海构建房地产市场体系和“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居民面临的居住难题正在被一一化解。
如今,买卖商品房已经成为一件平常事。追溯历史,我国在1995年开始全面推进“房改”——住房商品化。其实,早在1988年,上海在进行住房体制改革系列探索时,就率先试点了出售旧公房。
二十世纪70年代末,大批“知青”返沪。彼时,上海新建房屋数量越来越少,“住房难”成为上海老百姓面临的“天字号”难题。“我在采访时看到,有些居民一家三口住在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灶披间’。”率先报道住房制度改革的新民晚报记者卢方回忆道,从1986年开始,随着新建住房数量逐年减少,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表示,如果再不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解决上海的“住房难”矛盾就会遥遥无期。
“住房难”矛盾如何破解?1988年3月15日,本报率先在头版刊登了《五年走三步 今年第一步 本市住房制度改革试点起步》,成为报道上海“房改”的第一条重要新闻,给申城市民送去天大喜讯。“在福利分房时代,市民基本依赖单位分房,通过缴纳低廉的租金维持对房屋的日常管理、修缮等事宜。时间一长,‘低租养房’模式难以为继。”卢方回忆道,当年,上海市房管局推出提高租金改革试点,即提高租金、发放住房券,提高一点房租是为了弥补修房的费用,发补贴是为了尽量不过多增加个人的负担,争取按住房的成本租金计租。
与此同时,上海的“房改”积极探索多个方向的改革试点,其中,“住房商品化”是当年最大胆的试点。为了解市民对住房商品化的接受程度,1988年3月,上海举行了全国首次公房拍卖活动。“当年,在原有公房是否可以出售这个问题上,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市民习惯福利分房,没有购房意识。”卢方回忆道,这次试点是上海推进出售旧公房的重要“试水”,也是活跃上海房产市场的重要形式,对上海房产市场的需求、价格以及管理进行一次积极探索。首次拍卖房屋是两处沿街公房,拍卖所得用于房屋再生产。这次拍卖的成功举行,成为上海“房改”的重大突破口之一。
同年,上海进一步推进“房改”试点:向居民试行出售旧公房。1990年年底,本报全文刊登了《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吸引了80%职工、居民参加讨论。1991年2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这一方案,并于同年5月1日实施。上海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率先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包括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改变低租金、无偿分配住房的制度等。
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至2017年末,上海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7平方米。如今,上海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构建了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包括廉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及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据悉,“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实施各类旧房修缮改造5000万平方米,其中旧房综合改造1500万平方米,各类里弄房屋修缮改造25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