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83.37岁,三大健康指标持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这组数字,概括了上海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2018年,国家“卫健委”的组建,标志着卫生健康工作理念的重大转变,也预示着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脚步已迈开。
两家医院的成长,见证发展速度
1935年出生的吴萍山上世纪80年代从仁济医院来到嘉定县中心医院担任外科主任,后又做了十多年的嘉定区中心医院院长。在他眼中,医院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我只有一个希望,让嘉定人愿意留在嘉定看病。”朴素的愿望,不仅是他的个人目标,更与如今上海社区综改的大方向不谋而合。
吴萍山仍记得30多年前医院的破败与混乱。“到处乱糟糟的,病床之间距离不到一尺,站个人都难。”比硬件更让人担心的,则是全区医疗水平的落后。放弃在三甲医院的发展,来到“乡下”工作,吴萍山下定决心,彻底改变郊区医疗落后的现状。手把手教当地医生,工作之余义务开课,指导大家写论文,完善高发疾病的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的痛苦。
吴萍山当院长后,引进大量人才,购买先进设备,推动了郊区医疗事业迈上新台阶。10年不到,嘉定区中心医院就通过了市二级甲等医院评审。近年,嘉定区中心医院建立了区域检验中心、区域影像中心和区域超声影像中心等,为区域医联体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嘉定区盘活医疗资源,“东西南北”四大医联体彻底打通了全区居民的“就诊关节”。
历任华山医院院长都爱用“华山之路”来形容医院的艰辛历程。其开拓者,便是著名影星陈冲的父亲、1989年起担任华山医院院长的陈星荣教授。当时仪器设备落后,资金紧缺,陈星荣大胆采取“借鸡生蛋,下蛋还钱”的办法,贷款170万美元引进核磁共振仪,3年不到就偿还了贷款本息。接替陈星荣的张元芳也在1998年大胆引进一台价值400万美元的“派特”(PEP),它对早期癌症有非常精确的辨析功能,当年中国仅进口3台。
改革开放浪潮中,华山医院“摸着石头”过河,造就了硬件设施一流的国际化医院。华山医院的历任当家,都跟随医改的脚步转型发展,临床与科研水平不断突破。医院神经外科不仅临床规模上位列全球前茅,外科术式和脑科学领域也不断突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的带领下,成为了世界最好的神经外科之一。
多项世界纪录的创造,体现上海高度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曾是白血病中极其凶险的一种,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也无有效治疗手段。1979年,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王振义,开始琢磨一套全新的方案。他一反用化学药物攻击癌细胞的观念,尝试将癌细胞“改造”成正常细胞。1986年,王振义研究的方案第一次成功应用在一名小病人身上,两年后,王振义在权威医学杂志《Blood》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全反式维甲酸临床应用论文,引起国际轰动。
此后,王振义的学生陈竺、陈赛娟接过接力棒,这两位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海归”科学家,用当时最新的分子生物技术来完善方案。在两代科学家的努力下,“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这一成果转化为全球认可的“上海方案”,成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并使该疾病的5年存活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15%,提高至目前的94%。
我国内镜手术的发展,上海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功不可没。1992年,中山医院成立内镜中心,怀揣外科梦想的姚礼庆放下手术刀,拿起内镜,当起主任。他说,20多年来,只有“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支内镜”的小科室已成为全球完成内镜手术治疗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中心。国际多项内镜手术指南规范由中山医院起草制定,让国际内镜诊疗接轨“中山标准”。
姚礼庆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和微创治疗”。他发明了一种在食管黏膜和肌层之间打通一条世界上最小的“隧道”,这项“内镜黏膜下隧道技术”属国际独创。他仍记得,2012年,德国杜塞尔多夫第14届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会场内,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主任医师的最新高难度POEM(经口内镜肌切开术)第4个登台演示,当完成肌层全部切开,周平红介绍说中山医院上一年内镜诊疗量超过7.1万例时,全场掌声如潮。
姚礼庆现任复旦大学消化内镜研究所所长,上海消化内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他说,穿梭在这条 “世界上最小的隧道”,带着内镜的光明,他亲眼见证了几十年来内镜之下消化道疾病发病趋势的改变,也亲身经历我国内镜专业发展的一步一个脚印。
上海经验为国家中医药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医经历动荡期,乏人乏术。40年来,中医医院、中医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上海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200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首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开始启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目前,上海建设市级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151个(次),各类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71个。2011年起,上海又率先启动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开展“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2012年全国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正式开展。
今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预览版(ICD11),并决定提交2019年世界卫生大会投票表决后正式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第一次将传统医学列入该分类系统,并以源于古代中医的传统医学作为首个模块问世。早在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修订中增加传统医学章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牵头组织全国专家承担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传统医学部分的研究制定工作。上海专家组经过与其它各个参与国的竞争和协商,构建了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原则,又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兼顾日韩传统医学内容的传统医学病证分类体系模板。这对于中医药走向世界,以及进入各个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险系统具有标志性意义,被誉为继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落户上海后的又一里程碑。
ISO/TC249成立于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曙光医院沈远东教授介绍,中医药的标准化工作,就是应用传统和现代的两种方法对中医药的理论、实践做出科学的总结并寻求出规律,提炼出经验、形成共识。“标准化就像铁路轨道,国际化就像列车,只有铺好了轨道,列车才能驶向全世界。”这条探索之路于上世纪90年代重点展开,如今已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全球范围,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化之路为中医药国际化战略构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途径,ISO/TC249已独立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31项,还有44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在制定过程中。
医改内涵不断升级,百姓获得感增强
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先行先试的上海,给出一套完整方案:强基层,做实家庭医生制度。去年,家住闵行龙柏四村的李锋给记者算过一笔账,吃47.5毫克倍他乐克、泰嘉和可定这三种药,以前每个月药费511.2元,自己承担30%;签约家庭医生后,社区卫生中心的药价更便宜,三种药每月只要416.7元,自己承担10%,一年能省1600多元。
上海2011年开始构建家庭医生制度。静安区彭浦镇有个明星医生严正,投身社区服务20多年,曾放在身边的51把居民家钥匙如今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1995年,他毕业分配到万荣地区的地段医院(当时的叫法),地处城乡接合部,病人少得可怜。“那时真有点坐不住,我的老师有空就和我谈医院的发展前景,告诉我今后我们社区会有大量动迁居民迁入,趁现在病人少,多花点时间提高诊疗水平。”听了前辈的话,严正决心充实自己。后来病人多了起来,严正的水平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医生,用专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打开无数居民的心门和家门。
家庭医生发挥大作用,因为他们有“后台”:大医院划出50%的专家门诊号源,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优先开放;全市范围内已经有横纵向、全专科的各式医疗联合体,让医疗资源下沉、共享,基层获得了技术支撑,居民分级诊疗的习惯正逐步形成。对于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来说,这意味着减少去大医院排队的辛苦奔波,又能降低药费支出。截至今年9月,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人数已超500万,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满意度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行业服务质量评价”第一名。家庭医生,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
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走6个“一流”健康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已在疾病预防、血液保障、院前急救、母婴安全、卫生监督等各方面,全面筑起一张健康防护网。未来,上海将依托信息化建设、人工智能的运用等,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用6个“一流”概括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内涵,即一流的医学学科、一流的医疗服务、一流的医学人才、一流的医疗保障、一流的公共卫生体系、一流的医疗监管。
上海疾控透露,目前,上海已初步建成疫苗综合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信息系统,覆盖了全市所有的社区接种门诊。未来,上海市还将打通疫苗接种与医疗服务的连接,打通疫苗接种与助产机构、妇幼保健的连接,打通疫苗接种与社区慢性病等健康管理的连接,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健康维度的预防接种服务与管理体系,实现健康融入万策。
今年恰逢《献血法》实施2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献血模式由有偿献血、义务献血向无偿献血顺利转轨,无偿献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血液安全水平得到极大提升。2017年全年,上海共募集50.5万人份血液,36.26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千人口献血率达15.01,全市无偿献血总量较1999年的28.7万人份增长了76%,采供血整体水平领先全国。
上海市血液中心介绍,2011年7月,上海在国内率先全面实施全市血液集中化检测,有力保障了上海地区的血液安全。上海在国内率先对全市范围内采集的血液样本开展核酸检测,有效地缩短了病毒检测的“窗口期”;上海开展的血液不规则抗体筛查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在省级(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实现不规则抗体检测的地区;2016年,上海市血液中心又在全国率先开展血小板100%细菌检测,是全国唯一开展这项工作的采供血机构。今年,上海市临床用血一体化管理平台上线运行,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临床用血的精细化管理。
医疗急救事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始建于1951年,改革开放前,救护职能以转运为主;改革开放后,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介绍,院前急救系统以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为基本标准,合理布局急救站点;按照“3万人一辆救护车”的标准统一配备高性能底盘型救护车辆;上海还设置了独立业务管理部门和调度受理席位,开通了“962120”预约服务电话和微信预约客户端,为急救业务的分级救治腾出空间。未来,上海还要建设一支与特大型城市运行保障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队伍;形成市与区一体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援一体化、陆上与水面空中急救一体化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院前急救体系对群众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的服务能级和保障能力。
不久前,上海出台《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力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鼓励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社会办医品牌。上海,正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健康因子。
本报记者 左妍
创新发展大事记
2018
上海出台“健康服务业50条”
2017
上海印发《“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
2016
上海召开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
2015
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开业,是中国首家、世界第三家同时拥有质子和重离子放疗技术的医疗机构
2011
上海开始构建家庭医生制度,2015年启动家庭医生2.0版
2005
医院管办分离模式出现,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成立
1985
国务院批转了原卫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