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全国版还是自贸区版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其前身都是2013年诞生在上海自贸区挂牌首日推出的中国首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自这份全国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出台5年来,自贸区负面清单的长度从190条缩短到45条。
自贸试验区数量增至12个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后的两年,即2015年,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成为我国第二批自贸试验区;2017年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七个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成为我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今年10月,海南自贸试验区获批设立。至此,我国自贸试验区的数量达到12个。
5年来,上海自贸区践行“不做盆景做苗圃”的精神,将改革成果推向全国,截至目前,包括负面清单、商事登记和证照分离等改革在内,累计有127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与此同时,各自贸试验区深入探索、大胆尝试,差异化试点后再进行复制推广,目前已形成了153项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复制移植。
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
为解决企业办证难问题,上海自贸区和浦东新区从2016年初在全国率先试点“证照分离”改革,对首批纳入的116个行政许可事项,分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等五种方式进行改革。2017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深入总结上海市浦东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天津、辽宁、浙江、福建、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10个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上海市改革试点成熟做法。2018年9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向全国有序推开已在上海自贸区等试点的“证照分离”改革,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优化营商环境。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上海自贸区另一项极具特色的制度创新。走向深化的3.0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目前包含货物进出口、运输工具、资质许可等10个功能版块,对接了海关、海事、边检、税务、外汇等22个部门,已服务27万家企业,真正做到了“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
更多自贸试验区“辐射力”强
如今,更多的自贸试验区针对企业的难点、痛点和堵点,进行“放管服”改革。比如,在部门、银行间“往返跑”,曾让办理税库银三方协议的纳税人耗时耗力。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后台数据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让数据跑路代替了企业跑腿,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三方协议签订。浙江自贸试验区围绕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积极探索,复制推广了“保税燃料油企业信用监管新模式”等5项保税燃料油供应方面的政策措施。陕西自贸试验区围绕提高中欧班列的辐射能力,大胆探索,复制推广了“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等新模式,显著提升了中欧班列的通关效率。最近,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改革之一,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已获批复制推广到海南自贸区,而这也是上海自贸区金改辐射全国的第一步。
专家指出,我国自贸试验区建立的初衷就是一块试验田,希望把通过试验形成的一些做法、模式进行推广复制,从而带动整个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5年来,自贸试验区的153项成功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带动了全国范围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局面。
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