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乡村味道
彭沉雷代表表示,今年是上海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之年。当前上海三农工作中,虽在基层基础建设、基层公共服务配套、农村基本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农村风貌凌乱,城乡差异明显,就是一个普遍现象。上海有一些农村,农民居住分散、房屋破旧。一些农村虽然将零散的宅基地归并了,但新建住宅全部变成公房,失去了农村的味道与乡愁。彭沉雷建议,各区应当循序渐进,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归并,并且让设计师与艺术家参与到农村改造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造了新房丢了乡愁”的情况出现。
增强就业意愿
“上海有118万农业户籍人口,85万人在就业年龄段,16万人应就业未就业,其中只有1万人有就业意愿。”彭沉雷代表认为,上海的配置水平高,因此农民缺乏就业意愿,成为农村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批有就业欲望的农民,3年内上海将采取建档立卡的措施,帮助他们全部找到工作。
对此,庄木弟代表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投入力度,切实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实现人的现代化。要在促进产业集聚,提升科技含量,增强专业性、综合性竞争力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提升经济密度,真正形成产业个性和特色。
增加农民收入
“郊区新建了很多养老院,空置率却很高,我们调查发现,不是农村老人不愿意住,而是住不起。”来自柘林镇的鲁瑛代表表示,现在上海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每年都在涨,但因为基数很低,人均1000多元一个月。相比收费较高的养老院,奉贤区睦邻四堂间等贴合地方特色、收费低廉的养老睦邻点反倒更受欢迎。
必须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彭沉雷代表一再表达的观点。他表示,现在上海农村的农业产出附加值低,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2017年的农产品认证率只有6%,目标在5年内提升至30%。这是上海土地性质决定的,金贵的土地必须产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提高质量不搞数量是提升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方式。
实施精准扶贫
彭沉雷代表还表示,在针对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必须精准。上海有一个贫困村,属于帮扶对象,但是村民几乎家家户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有人家还开上了宝马,但因为政策不够精准,这个村的人都能分到钱。现在上海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采取全区统筹的方式,由各区实施精准扶贫,通过新一轮帮扶增加造血项目,把资金用到实处,提升集体收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扶一把的农民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