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交关多,听侬嘎讪胡”,吃罢晚饭,不少上海市民生活的一个内容,就是听滑稽演员舒悦“嘎讪胡”。
“嘎讪胡”,用文字语言说,叫做“沪语民生资讯脱口秀”。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用上海方言闲聊。北京话“侃大山”,四川话“摆龙门阵”,山东话“拉呱”,东北话“唠嗑”,广东话“遛(liū)听”,都是一个意思。
“嘎讪胡”还有一个英文的名字,一般阿姨妈妈不知道,叫“gossip”,意思是说长道短、一家之言,也有闲聊的含义。
“嘎讪胡”的前身是独脚戏。“嘎讪胡”,乃是“独脚戏”在今天的沿袭和发展。
独脚戏最早始于清末。当时,有一个滑稽演员叫杜宝林,以说时事新闻作为内容,讽刺官府及社会,为了避免官方的注意,他自称“小热昏”。其实,杜宝林的脑子一点也没有热昏。他很聪明,不过是借说新闻的名目,来抨击时弊而已。独脚戏没有乐器的伴奏,但有说有唱,和曲艺接近。
尔后,在江南一代,出现了一种叫“说潮报”的艺人,流动说唱新闻。用地方的方言演唱,为了抓住听众,在说唱中穿插一些滑稽小故事和笑话。据著名滑稽演员范哈哈回忆:“独脚戏的名称,是前辈艺人王无能提出的。王无能先生早年在上海汕头路笑舞台演通俗话剧,有时在戏中串戏,一个人演几个角色,没有助手搭配,也没有锣鼓协助,演出很受欢迎。后来他退出通俗话剧团,和钱无量搭配,组成一档相声单独演出。”
1927年,“新世界游乐场”老板娘做寿,请王无能、钱无量去唱堂会,大获成功。老板娘觉得他俩的演出形式能叫座赚钱,便以重金聘请王、钱在“新世界游乐场”公演,并正式亮出“独脚戏”的招牌。此举果然轰动上海。从此,滑稽戏就从堂会走向了舞台。王无能被尊称为“滑稽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快活人”。代表作有《哭妙根笃爷》、《各地堂倌》等,还灌制了20余张滑稽戏唱片。王无能给别人带来了笑声,但自己生活并不快乐。因嗜鸦片,吃尽当光,一生潦倒,于1933年去世,只活了41岁,死后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
“独脚戏”又称“踱脚戏”。据笑嘻嘻说:“这是由于演出的内容都是艺人们在街头巷尾‘踱方步’踱出来的。”范哈哈回忆说:“早年的踱脚戏,每档的表演时间约半个小时,说唱也好,化妆表演也好。笑料的效果,像连珠炮一样,从始至终,演员们都能使观众发笑。从前表演踱脚戏,常常不预订节目,上台之前,随机应变,观众喜爱什么套子,演员就做什么‘卖口’。所以,表演踱脚戏,上下手搭档一定要十分熟练,上手起一个笑话的引子,下手就要心中有数,接讲那些‘卖口’,所以百发百中,总能引得观众哈哈大笑。”到1930年,上海的“独脚戏”已发展到30多档,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目。看“独脚戏”,成为当时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内容。
但是,今日之“嘎讪胡”,和90年前王无能的“独脚戏”,不可同日而语。“嘎讪胡”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它借助于电视频道进入千家万户。“嘎讪胡”有电视画面作陪衬,有一个团队作后盾。最近又配了沪语说新闻作背景讲解,舒悦加以点评,听来更接地气;“嘎讪胡”是一种脱口秀,借新闻内核来加以发挥,但又不是一本正经的时评,是批评教育,融于诙谐幽默的说笑之中,是一种个性化的新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