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小板、创业板开出之时,都说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将最好的公司推出来上市,然而那么多年下来,还没有哺育出几家伟大的公司。
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最大贡献应该是哺育出能够引领新兴产业、能够产生巨大财富效应的公司,而近10年来上市的这些公司,无论冠名于什么板,基本上还是以融资为目的,那些股权质押、商誉减值给市场带来麻烦的公司,基本上集中在这些板中。所以,现在推出科创板,就是要改变这样的状态。现在各路市场参与者都为科创板的开出紧锣密鼓,一头工作是给市场引入好公司,另一头是引入投资者,这两头工作,实际上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
由于信息披露原因,非公众公司谁上,这个信息难以掌握,但新三板中挂牌的公司却很热闹,很多公司争相信息披露,将在新三板中摘牌,转板到科创板上市,这个信号实际上有点不祥的征兆,到创业板、中小板上市都不够格的公司,接下来到科创板来圈钱,也许这公司未来有钱之后会如虎添翼,但至少在目前阶段,样子有点难看。所以,抓好科创板挂牌股票的供给侧改革,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工作,科创板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发现和哺育有前途的公司,不能找一堆扶不起的“刘阿斗”公司,只有这样,科创板才有生命力。
至于科创板的交易规则变动,实际上都是交易的事,再怎么变动,与科技创新没有任何关系的,而现在似乎都关注着这种变动。科技创新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奋斗。
至于投资者是否参与,还是自主选择吧。现在的标准看起来似乎有点放宽,你持有新三板和贵金属的市值也算,也就是尽可能让更多的投资者来参与科创板吧。一头放宽开通标准,另一头不断对投资者提示风险,这也是一个蛮有趣的现象。开通解决资格问题,开通后市值的升降就不管了。我们知道市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个现有48万元市值的投资者不具有开通资格,但并不能说这个人就是“菜鸟”,可能两年前他有200万市值,只是在股市中输成了这个鸟样。至于先将钱打进来,开通后再转出去,这样的事也会多起来的。
对投资者来说,不是让别人来判断你是不是适格的投资者,而是你自己要衡量一下,这个板块是否值得做。投资者的追求不应该放在交易机制上的各种新规则上,因为这些与科技创新毫无关系,投资者的追求还是要放在公司上、去捕捉未来能变得伟大的公司。
应健中
本版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