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烦恼
投诉人:钱先生
我是家住哈密路1999弄虹桥中园的居民。去年年底,小区推行垃圾分类投放,业委会及物业在没征询全体业主情况下,擅自毁坏小区竹林,建了临时垃圾分类回收点。此外,由于该处垃圾回收是定时定点的,这也造成在非回收时段,不少居民就会把垃圾直接丢在原地,影响环境。
去调查
钱先生介绍,去年12月,小区推行垃圾分类投放。不久,业主们发现物业派人对9号楼边上的竹林“大动干戈”,连砍了数根竹子,而后在原地铺上了地砖,建了一临时垃圾分类回收点,摆放了四个垃圾桶。“垃圾分类本是为了倡导绿色环保。但毁绿来搞分类,这明显与环保理念背道而驰。”
据悉,小区原本每幢大楼每层楼道里都有一垃圾桶,实行干湿垃圾分类投放后,垃圾桶也随之撤走。钱先生说,除了1号楼楼下设有垃圾桶外,小区还有一固定垃圾厢房。但那两处位置较偏,因此大部分居民都习惯去小区中心点的临时垃圾回收点丢垃圾。此外,小区生活垃圾由于采取定时定点投放方式,在非投放时段,不乏有不自觉居民看见垃圾桶不见了,便将垃圾袋随手丢在原来放垃圾桶的地方一走了之。
从钱先生提供的照片,记者看到在竹林旁的一片地砖区域上,遍地是垃圾袋。为此,居民也多次向居委及物业反映,希望能恢复原本的绿化,同时加强对小区垃圾回收点的配套管理,但收效甚微。
记者致电小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应女士介绍,虹桥中园是程家桥街道最后一个启动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小区,当时考虑到一下子撤走每层楼道的垃圾桶,不但会造成小区另两处垃圾回收点负荷超支,也会让居民产生抵触情绪。多方考量下,业委会选择在9号楼旁边设置了临时垃圾回收点。应女士坦言,当时由于时间紧迫,并未事先征询全体业主意见,“的确做法不妥。”针对居民会乱丢垃圾情况,她表示,小区目前也在计划安装监控摄像头,并会加派人手巡逻,对于不自觉的居民,一定会一查到底。
有结果
日前,钱先生来电表示感谢,物业已恢复了原本的绿化。他感叹,垃圾分类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过程中,方法过于僵化,这也造成了效果不尽如人意。他也呼吁,小区推行垃圾分类,要因地制宜,为居民的垃圾寻找“出口”,而不是“变疏为堵”。
本报记者 季晟祯